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以海為身,以洋為度》:學術圈(ㄐㄩㄢˋ)、知識圈(ㄐㄩㄢˋ)眾牲相?






從讀冊撈了一本二手的《以海為身,以洋為度》,作者是出身東加群島的人類學家浩鷗法(Hau'ofa,這譯名很讚),有強烈的「大洋洲意識」,書前介紹說他幽默而諷刺。

但在我看來就是面對僵硬的學術白痴的正常人反擊而已。想想他一輩子要被多少學術殭屍環繞啊,我自己是無法氣定神閒啦。這些人侵門踏戶,隨心所欲的詮釋他的家鄉,就是嘔吐進海洋裡--這本書原名《We Are the Ocean》。

他說身為南太平洋群島的原住民,其文化是他們人類學「企業」近一世紀以來「開採」的對象;島民的說法讓他印象深刻:「人類學家不是真的了解我們」、「沒有呈現我們完整的或正確的圖像」

論及行業內語言的艱澀,直接妨礙了當地住民及其子孫的理解,「他們與子孫讀了之後,卻常看不見他們自己,或看到自己被扭曲或錯誤呈現」

一群買空賣空的賊,還洋洋得意,沾沾自喜。比誰會建構鏡花水月更技高一籌有什麼意義?但反正有人賣空,就有人買空;學院產製偽知識,學院消費偽知識,一點都不用擔心沒有市場。

消費的豈是內容?無非就是看你那幾枚閃閃發光的博士教授頭銜,一輩子唯一的寶貝,難怪就算到了田野地都要忙著獻寶,不肯放下功名,靜水流深的做田野,反而敲鑼打鼓:我,某教授,來也!

朋友說這些人類學家一直引用網路資料,大概是它和其徒子徒孫都被拒之門外了吧,所以只能做一些空氣田野,如同譯者在他處讚美的:

「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其中的材料大多並非來自Sahlins親身的田野工作,而是其上天下地縱橫古今的旁徵博引。他對民族誌案例、歷史檔案的信手拈來,並且將之天衣無縫地串連起來的能力」驚掉人下巴嘍。

-

浩鷗法:「我和許多太平洋的男男女女一樣,只是要求平衡處理罷了。」

劉亦:「事實上,有一條路是既不美化、也不醜化,那就是反映真實。而那不也是我們期待學者的基本素養、這群摩肩接踵而來的研究者能為地方貢獻的嗎?」

浩鷗法:「當我們扭曲現實,不只冒犯了那些好客而信賴我們的人,科學的效度也令人質疑。」

宮本常一:「調查並不是為了獻媚討好,因此對調查地提出正確的批評是必要的。如果當地人因而感到憤怒,也是在所難免。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更多的情況反而是當地人擔心事實遭到扭曲。」

看來人類學或一切自我標榜為知識服務的所謂學術車輪輾過的受害地可真不少,幾乎是跨時代、跨地域的共相。好像可憐兮兮深切反省了一堆,建構有的沒的所謂田野倫理,最終還是知行不一。

如果只是手在摸奶,那還算是人性;但如果手在摸奶,嘴在念經,就是偽善。學術圈(ㄐㄩㄢˋ)、知識圈(ㄐㄩㄢˋ)的和尚尼姑上師們可真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