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hoto by 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 |
給你們偷聽我的獨家見解:
隨著一九四九外省族群來台,「懷鄉動力」一直存在台灣文學內部:從1950-60年代呼應國策的反共懷鄉,到1970年代以張拓蕪為先的個人流亡自傳,到1990年代外省二代接棒的家族史敘事,到2009年「遷台六十週年」的一九四九敘事,最有名的當屬龍應台。
1970年代有一連串外交風波:從美國歸還釣魚台給日本,激發起戰後世代第一波政治社會行動,經過聯合國「排我納匪」(好好笑),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到台美斷交(當時叫中美斷交)、中美建交(當時叫美匪建交),國際上風雨飄搖,國民黨威信搖搖欲墜。加上國民黨戰後國族敘事自作孽,形成蕭阿勤所謂的「回歸現實」世代,回過頭來用大中華符碼挑戰國民黨施政。
「回歸現實」浪潮其實是不分本外省的,因為他們都接受戰後國民黨國族敘事洗禮,接受了大中國的身分,期待著本外省的和諧。所以從校園內對當局的批判,到校園外黨外的挑戰,參與者都包括兩種省籍。
在文學上,「回歸現實」一般會說就是鄉土文學的浮現,從遙遠故國的夢幻泡影掙脫,看見身邊具體的人事物。不過鄉土不見得已等同於「台灣本土」,畢竟當時預設還是大中國嘛,這我們節目上一集有聊。頂多到1990年代變成本土論者爭奪的資源寶庫。
不過本省籍作家回歸現實可以看見台灣鄉土,那外省作家該怎麼辦?楊富閔認為,張拓蕪「卻顧所來徑」,回頭看自己怎麼跟著部隊流亡至此,在台灣安身立命,正是另一種「回歸現實」。他雖然「懷鄉」,但幾乎已不再反共--至少不是上一時期教條式的反共。
這個「懷鄉」也很有趣。如果搜尋,懷鄉文學大概還是會跟反共掛勾,談的就是1950-60年代最典型、狹義的懷鄉。我問炫霖覺得叫「懷鄉文學」還是「流亡文學」好,他的回答真是素樸有力量:「懷鄉吧。感覺已經定居了,只是懷念而已,流亡是還想回去。」被我收進論文,註腳是晚餐時的私人通訊。
我覺得鄉是複數的,是由彼至此,依違於雙鄉之間。鄉也是動態的,是日久他鄉變故鄉。因為故鄉總是時間性的,你一離開,故鄉就再也消失不見。龍應台媽媽的故鄉甚至直接沉進千島湖裡了。因為目的地消失了,成為不能被解決的鄉愁,因此懷鄉動力永恆存在。外省一代花憶前身,老淚縱橫;外省二代則更複雜,終於抵達爸媽、也是族裔的故鄉,但故鄉不再,有的從此幻滅,歸根台灣;有的則揚棄地理上實際的中國,將之昇華成心靈圖景,視若珍寶,至死不渝。
#研究生回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