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莒光不莒光?


【你知道嗎?#莒光鄉 以前不叫莒光喔】

馬祖有四鄉五島,因為一個莒光鄉底下就有兩座島:西莒島和東莒島。

但相信你也察覺得到,「莒光」很不馬祖。沒錯,莒光來自「毋忘在莒」,意味著「收復國土」,典故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在冷戰時期的台灣被大量使用,莒光也在1971年才被改名叫莒光。

但你問1933年出生的劉金姊姊,她不太認識什麼莒光,她都用馬祖話稱呼西莒「上沙」(suoeng lei)、東莒「下沙」(a lei),還分不清楚的話,就用有沒有「番仔塔」(huan ngiang ta)來區分。

有番仔塔的就是下沙,我們上沙沒有番仔塔。番仔塔就是燈塔啦。

莒光在改名前,舊稱白犬或白肯(都是baˋ ken),據說是因為兩座小島遠遠看去,像兩隻伏在海上的小狗。

今天馬祖的四鄉五島也在1950年代左右成形。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東引、南北竿、東西莒分屬三個縣管轄,當真是相忘於江湖。

維基百科表示:「莒光鄉原屬長樂縣梅花鎮」,我只知外公外婆寫在身分證上的籍貫是「福建省長樂縣」,不知還有梅花鎮。那年我在南竿工作,傍晚在山隴澳口認識一個5歲小朋友,怕他迷路,問他從哪裡來,他說:梅花。我從梅花來。

現在想想,是遇到同鄉啦。



「莒光」也是一個非常華——我在文中的用語是「冷戰台灣」——的詞。「毋忘在莒」典故來自戰國時代,意味著收復國土。

類似的冷戰用語幾乎覆蓋馬祖,看看南竿精美的村落名稱:山隴改介壽,鐵板改仁愛,西尾改四維......前幾年有人在馬資網討論此事,看是不是要還原原名,有長者從故紙堆搬出典故,說介壽一語古來有之,不用泛政治化,也不用勞民傷財。

幸好我可愛的小朋友,馬祖新生代毋庸守靈古板,說「我們約三瀧見。」真是巧妙死人飄逸透頂,好像日本哪個青瓦流水人家的鄉間。

PS不過村口的立石上都是村落舊名,覺得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