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奪義憤填膺?
根本就沒有想要智慧家居生活庶民化和普及化啊
反而是創造一種金字塔頂端的貴族化圖像
好像這些腳踩在泥巴裡的事情都交給學界去負責就好了
反正我們只是要賺錢
而且是賺菁英中的菁英貴族裡的貴族的錢
為了保護住戶隱私不能有政界人士和演藝明星
(這我還能接受,只是郭台銘這種商界大老的鎂光燈難道就會少嗎?)
最舉班譁然的是
還限定每種行業的人不能超過三戶
並且時常舉辦各種聯誼活動「以交換業界資訊」
請看心得
我覺得好像就能看到我背後三把火
然後說話之道和寫心得之道並無二致
不過就是把狠話醜話說/寫在前頭而已!
前陣子,無殼蝸牛聯盟怒吼再起,媒體映出1989年夜宿忠孝東路「萬人空巷」的盛況,除了重現彼時初初解嚴,我「生不逢時」未及躬逢其盛的社會運動有如漫天野火、遍地開花的黃金昔時,更唏噓「二十年如黃粱一夢」……沒想到這次竟然有幸目睹,專門為有殼貴族們量身訂製「智慧蝸殼」的幕後黑手,心中頓時茫然惶惑,不知是該嚮往還是該嗟乎一嘆?(可能我有太強烈的反社會情結,面對業界人士過於「利益正確」的觀點,或是對學界堅持的某些價值如理想主義,隱約流露的不耐,總有太多聯想和警覺;但我不會也不敢否認,用更高視野去試圖鳥瞰全局的必要性。終究,我們不能避免與其他階級、世代、領域的人交接的可能,不能避免離開校園翼護、走向現實社會的路途,於是當中的碰撞或可視為潛力的擠壓、能力的琢磨、人格的再模塑吧。)
不過這種世代,乃至於階級間的對壘,或將成為推進我輩發憤圖強的動能;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願意承認,張總經理確實也帶給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我很喜歡「太陽能面板的進化論」,彷彿具體而微的濃縮成一個關於建材發展的隱喻,也似乎能成為一個設備前進的定向針:從設備、融合於建築形成建材、再到裝置藝術的層次。這就是一種可能,發自冰冷堅硬、外於人跡與人性的設備,最後在建築設計者的巧心妙手下,與人的生活和接觸鎔鑄一體,甚至比已經讓我相當驚豔的「空間的美在於留白」理念更勝一籌,解構、更翻轉了「太陽能面板」這種設備、建材的原初「(與人的)距離性」。
此外這幢智慧建築,也展現補足公領域缺失的水準和信心。公共環境品質本應由國家監測把關,但「台灣沒有這個國家監測,我們這棟建築把它做到好。」此外,總經理也很強調SI「系統整合」,並希望能夠利用更精簡的人力就能完成。運用的技巧很基本卻也獨特,例如降低操作的門檻,把技工、半技工才有能力掌握的技術,下放到連工讀生都能得心應手游刃有餘,藉此節省聘雇的人力成本。
像其他所有演講者,都有個念茲在茲的核心精神,總經理也再三重申:「智慧化的目的,一定是為了生活。」於是我們能夠看見Home Master「情境生活魔法師」召風喚雨的能力,不僅僅是得知資訊,更能夠操控濕度溫度(不僅為了人居的舒適,亦能針對藝術品的保存);Mini「家庭中的超級開關」諸如穿鞋時就能夠指示電梯上樓停等的功能,對這學期目擊如此豐富「魔技」的我而言已能心如止水坐懷不亂,但號稱「魔鏡」的「家人健康守護者」則實令我大吃一驚:這不是還在Open Lab測試而已嗎?已經能夠量產然後附屬在賣給台灣菁英中的菁英階級的智慧豪宅裡了嗎?我總覺得總經理是用一種珍視愛惜,彷彿一個癡情的爸爸看著他青出於藍的寶貝兒子(腦中並浮現:虎父無犬子)的口吻,對建築一切細部如數家珍。
總經理很堅持這並不是一般的「豪宅」,還拿知名的帝寶作例子,說帝寶那種圍牆就像都市中的孤島,隔絕外界,卻也被外界隔絕;應該以智慧方式解決安全問題,如智慧型保全張起的無體屏障,對於安全疑慮依然滴水不漏,但卻不致淪為與外界空間武斷區隔的自囚巨塔,依然銜接環繞大樓的綠草如茵,縱使是借景公有綠地,「把別人的變成我們的」,毋寧是一套柔軟的「包含」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