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書背反芻錄

(可能的?)預告:


《豔歌行》/鍾文音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駱以軍


《海神家族》/陳玉慧


《男身》/孫梓評


《青春是無限孤寂的海》/村山由佳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Marc Levy


《小碎肉末》/李佳穎


《東京鐵塔》/Lily Franky


跟書單也是有所出入呢...XDD


要推薦我好書可以來這裡嗎我急切迫切/熱切殷切歡迎您:"D 


 


 


(我發現我開始認真起來了= =+)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駱以軍


書的封面我好喜歡,除了以手摩挲觸感光潔,暖色調水暈式的霧塊色澤下,有一線條清晰的老者黑白影像,和群聚於其週遭、悄立於其膝腿上的麻雀群。像是城市街道在夕暉之中朦朧成夢境斑塊,退為背景。暮晚時刻,城市角落的公園即景。


 


從《我們》和《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入手駱以軍風格想來是源於運氣的正確選擇。依然維持「我們」系列虛實交錯(無論是夢境與現實並列於一文內,或是整本書不同文章各自描述現實或記錄夢境、或「我」、「他」人稱交替使用使得我在每篇文章初展讀時便惶惶猜測「虛構還是真實?散文或者小說?」)之特色。了解作者竟然曾(瘋狂到?著魔到?)在臥榻旁擱置紙筆,以便任何時刻忽由夢中醒覺時,能趁夢之行跡尚未走遠而詳實記錄,並且收讀兩本其著作後,我終於能夠逐漸拆解(或依然是猜測,但比較有把握)(魔幻寫實技法下?)綿長叨絮的句構和真幻顛倒的書寫方式。


 


從初始閱讀駱像一回一回抽痛的閱讀鞭笞,至如今似乎漸入佳境的回甘體驗,如此震撼眩惑,既自虐又入迷。


 


 





《豔歌行》/鍾文音


終於這段自虐式的接力閱讀在暑假結束前落幕了。隨閱讀範圍與背景知識的延伸,越來越多這種特殊的閱讀經驗,逐步寫入我的閱讀生命中。應該算是好事吧?如果這是一段擴大閱讀舒適圈的過渡期的話。


 


但是這部小說讓我端了兩個月還無法收畢的原因,除了本身長篇累牘,作者的書寫也很令我感到納悶。有幾次非常不耐且厭煩,幾乎可以說是憤怒。常常在行文內我覺得自己看到的是一位身著俗麗冶豔的文字幻術師在那搬演著華麗詞藻。架構畸零(或要說我領悟不了作者的安排用心?),無法容忍這樣的荒謬錯置破碎拼貼,對閱讀來說這些過於頻繁的跳接意象足令我作嘔,防備匱乏心胸褊隘如我數次在盛怒中罷讀。我好幾次想質問作者,你當然是很會書寫這些零散的瞬閃經驗,當然筆下女子每每驚現燒燃青春之妖嬈嫵媚,當然拼湊了一步紅塵慾海的浮沉側寫,然我仍然不能茍同如此阻撓閱讀(並解釋此為刻意「謀和那個股票萬點全民瘋狂政治媒體的年代」,因而「敘述採斷裂與拼貼」並補充(強調?)「特別的敘述結構是故事中還有故事」)的筆法,固然都市一代生命/生活經驗(也許)破散流離,但書寫也必須要用這樣(蒙太奇?)的方式才能茲以記錄嗎?還是作者野心太熾,想將所有聽聞過的、親即過的紅男綠女(或作者所謂混世兒女)都刺繡般置入這巨幅的浮世繪中?我懷疑這是否淪為炫技(或連「技」都稱不上?)或,是否竟然試圖供給讀者顛倒錯亂尚未頭緒的棼亂章節?


 


我似乎有點激動呢。《豔歌行》仍在許多細節的描繪上,或主角(作者?)的感情價值觀,輕輕的撩撥,觸及心底。作者製造了一個金瓶梅般的世界--浮華熱鬧燦爛馝馞的表面,對比陰晦汙穢的(生命)底層真實。讀者是冷眼書頁眾生隨慾沉浮、「半癲半狂」的旁觀者,看這一群群「混世兒女」的(心靈的肉體的)交接與聚散。有時會突然湧現對於殘酷人事/人世的絕望,好像我們真的那麼虛無、那麼混亂、那麼無情那麼無關。好像可以逼視世態情慾的真實,但又說不上來是什麼,彷彿就是淒索就是寒澹。但是我寧可很微弱的相信,就算夜都慾血趕赴我們搬演一代一代一幕一幕(大同小異?)的狂亂青春,我們還是能有一徑理想的微光,通向夢想的黎明。理想何其熹微,但是不願相信、不願理想,就形同自囚於永夜之夜了吧?是否也應該感謝《豔歌行》讓我見識到的,腐敗而凜冽的,真實。


 


城市豔豔,逆色光轉(註)...

(註:原文為「城市豔豔,逆光色轉」,但我自忖對作者來說調動兩字並無大礙。反正書裡面也四處充斥似是而非的文句,也許只要那繽紛駁雜的意象不滅,就也許能夠算是無誤,依舊可以出版讓我掏錢來買了吧?)






《男身》/孫梓評


兩個月讀不完《豔歌行》,竟然花了半個晚上和半個早晨就讀完了。南轅北轍的調性大概也並非針鋒相對吧?一則聲色冶豔紙醉金迷,一則純愛清澈像太年輕的夢,兩者互相闡述對方留白的那部份,似是可以輾轉注釋出(一個完整的,兼有現實與理想的)人生?


 


對照那些生命殘酷的真實面細細鏤刻,無疑《男身》的愛(與情節)顯得太俗濫(描述也輕薄,但我不敢說愛意不濃郁)像網路小說(那些過度夢幻耽美的際遇。那一個個典型的,各屬於一種情感代表的,在主角生命流光中擦身的人物。),但跟隨閱讀的途徑往下走,才發現這種我本嗤之以鼻的俗濫愛情戲碼,竟意料外的動人。(主角的試探與獨白,進退失據間張力陡然--也或許是因為同志主題而自然增添的曖昧的緊繃)感覺是有潛力發展成枝蔭華濃的錯綜情節(更像真實的人生?),但仍然執拗的僅是一冊小品(更適宜表現其「悍然的溫柔」?),如此輕盈清麗,這就夠了。


 


那些花容月貌的清詞麗句,通往文字鋪展的柔軟海洋,以詩句綿延而成的小說。有時候在其間走動,好像輪到我也開始按圖索驥或對號入座,那些故事裡似曾相識的、在生命來途相仿的轉瞬光影。


 


 






《燕子》/朱少麟


是第二次閱讀此書,乾脆買了下來隆重宣布收集完三冊朱少麟全集。


 


讀過的華文小說實在不多,所以也無法斷定是否華文小說界不是淺白得浮濫就是唯心得酸腐難解。那麼至少我(們)還有朱少麟。主角都聰慧且精於辭鋒,在窒人的生活摻入哲理的思維和辯難,觸動心弦的主角(其實就是作者?)隨想或對白俯拾皆是,雖然很多時候我也弄不清楚某些寫得篤定的宣示(和領悟)是何從邏輯而來。可是情節美(尤其此書比前冊某些橋段或人物反應更顯耽美、理想化而不夠自然?)文字也美,連不同階級來歷迥異的人物們言語都幾乎同質,具書寫者文句裡詩樣的美與天啟式的哲理領悟,有時讓我難以接受。


 


可是依然好評。


 


 





《我們》/駱以軍


駱以軍作品似乎泰半帶著夢境的恍惚色彩與迷離輪廓(是否的確屬於魔幻寫實一派?),柔軟的幻夢與銳利的現實間無數度交錯(兩者介面亦飄忽難解?),到後來其實捧著書又厭煩又著魔,兩相推扯矛盾至極。後來可能有不住的輕微上癮,於是又買了一部新書,也許企圖以不同的細瑣缺刻兜出一種明朗的乾淨樣態,也可能是作者真實人生與價值底蘊,也可能只是氾濫無際之意識漂流。


 


總之就是還沒參透這些曚曖短篇的深奧禪機,也沒弄清扉面一張張如夢似幻的敘事究竟屬散文還是小說。還是寧願就未定義,長久是一團悠悠的謎,更符合寫作者原始純真的意念。




 《物裡學》/李明璁


很有一種專屬於社會科學的精準,與精準以外類近想像又似吐白、闡述的意象。


 


那是文學的氛圍(輪廓)了。


 


於是文學很清楚明晰的成為一種載體,放置了歷史與社會學纏編的縱深。但文學本身並未淡出(並不消失),它雖用以乘載,卻更像包裹--把載體與被載物密緻的壓膜,躺成這一本潔白極簡乾淨的透光霧面了。


 


 


《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侯文詠  


文學解釋文學,文學還魂文學。


 


文學最可喜的地方就是讓人看見人性的真實,可惜往往在目睹這些真實的時候我們都無法真心喜悅起來。


 


因為真實,所以也格外殘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