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他們真的人如作品,劇情惡毒、節奏快速、近乎暴力的少女;每篇都徘徊不捨、不捨徘徊、眷戀青春靜幕的少男,對讀起來那叫一個津津有味。
現在就是有點擔心炫霖不忍煽動下去,或者年輕作家們太冷靜自持,不隨我們的挑撥離間起舞,那就不好玩了啦😤
但如果他們真的在那裡針尖對麥芒,隔空交火,我們怕也是承受不起🤣
話說這兩本那個字是不是同一個設計師寫的啊
⑵
終於讀完鍾旻瑞《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2019)和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2022)
兩本我都很喜歡。有時候我比較像旻瑞,瞻前顧後,傷春悲秋,哭,至死是卡關在十八歲的少年,一輩子青黃不接,哭,不是在約會就是在約會或約砲的路上,大哭。
有時候我又傾向玟珒,勇往直前,奮不顧身,大外割,昇龍拳,顱骨粉碎,誰跟誰都是姘頭,整個家系宗族都可以亂點鴛鴦譜。
可是我讀小說的爽度還是不那麼高,要當成工作才有辦法專心致志讀完。還是對於事理的鞭辟入裡比較吸引我的社科腦,但文字不夠引人入勝,文學魂又會老不耐煩。頭痛得很。
不過隨著主持人與作者陸續到位,訪稿日益完全,愈來愈期待和他們聊天(以操控著炫霖這架阿凡達)。讀書太寂寞了,怎麼可能不和人交換意見,我就是靠著在雲文件和主持人群大放厥詞撐完全書。
反正以後我們就要恬不知恥的大聲吆喝:「沒上過帝大,還配稱作家嗎?!」一種文學界的康熙來了!
⑶
又在那邊幫作家胡亂編派名詞:旻瑞是「盆地文學」,玟珒是「味精文學」
雖然旻瑞到處說他對冰山筆法心嚮往之,什麼艾利斯孟若、瑞蒙卡佛,咦,有沒有開山鼻祖海明威啊?
可是據我淺薄的認識,所謂「冰山」是指海面下隱藏了極大的體積,浮出地表的只有一點點。在寫作上即是:不動聲色,全靠外在線索,眼神、動作甚至取景來演繹(如突然特寫某物件)。
但旻瑞顯然不是這個路數啊,他的小說充滿人物的心內音,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有無窮推敲。他剛剛好是長在那種「硬漢」的對立面,內心活動洶湧的少女心男孩。
可是他和冰山又異中有同,就是壓抑。雖然他的角色一直在哭,好像有宣洩,但其實完整(complete)或實現(realize,怎麼辦用英文感覺好高級)甚至只是搞清所願、表明心意的部分都極少,讀來荒涼。
配合我們新科主持人ㄈㄈ的發現:他的作品好多炙熱的太陽、流不完的汗(和眼淚和其他體液);還有和玟珒截然相反的「台北(都市)觀點」,我鐵口直斷:
「他就盆地文學啦。明明想噴出很多東西,但濕度太高,蒸發不了,只能一直在身上黏黐黐。」
至於玟珒,她的技巧實在太高超了,是輕功靈動又氣宇軒昂的,我不知道,黃蓉嗎,反正掌力驚人,跟她的年齡和傻妞闖天關形象很不符。
硬要挑毛病的話,我大概會說每一篇都很美味很重鹹,但放在一起給我,後面舌頭整個麻掉了。
「就像味精放太多。」
尤其她的收尾是台灣產業史的蝶畫,我們懷疑是她也漸漸意識到青年作家搜羅比較近身的家族、情感等主題漸罄,一招用老,開始力求更廣袤的歷史以救濟,的轉型之作。
但滋味明顯異於(如果不說遜於)前面那些駕輕就熟的身體歪斜、家族腐敗的揭短。可能是前面口味太重,也可能是轉型期的青黃不接。
令人期待她的長篇(如果有),怎麼安排有疏有密的高潮節奏。畢竟味精可以提味,但不宜過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