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台海‧冷戰‧蔣介石》



原本美國還躊躇著是否和蔣介石主政的台北締約軍事協防。除了還在考慮金馬等外島是否該入約,也為了提防亞非國家忌憚美台軍事聯盟成型而更加疑慮美國,進而倒向北京。

北京選在美國國務卿訪問菲律賓之際轟炸金門,想嚇阻東南亞公約組織不可納入台灣,卻反而讓蔣介石找到著力點,向美方強調台美締約的急迫。

國務卿同意造訪台北,金門砲戰持續第十二天,蔣介石心情大好,跟著孫兒遊覽日月潭。

締約內容展現了美方的「戰略性模糊」,蔣方當然極力避免協防範圍只及台澎,以免中華民國領土被限於台澎,但美方不接受。妥協之下增加「適用以後共同協議之其他領域」等字眼。

金馬未得到明文規範,源於美國一方面欲嚇阻中共進犯,另一方面也阻止蔣介石利用這些外島謀圖反攻大陸。

這份協防條約,是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這個最後根據地的一紙護身符,提供了法理的保障。然而實質上也從此限縮了國民黨的統治範圍,和粉碎了反攻可能。

此後蔣介石曾經嘗試過掙脫1954年這一紙條約的束縛,比如在金馬大量增兵,想拖美國下水(因為美國答應要協防台澎),但都沒有實現。

‧‧

1953年,蔣介石剛入主台北,美國宣布將把台灣海峽「去中立化」,即解除國民黨反攻大陸的限制。但此時的蔣介石只能說聲謝謝您好心領了,因為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穩定島內領導地位,驟然得到良機卻是有心無力。

全面軍事行動不可,但發動一些沿海小襲擊以穩固統治正當性倒是必須。蔣介石選在韓戰停火協議之前行動,頗有向國際昭示台灣於冷戰仍佔有一席之地的意味。

這年的7月16日實施了東山島之役,幾百名傘兵確實控制了陣地,但卻沒算好漲潮時間,讓後續的增援部隊延遲抵達,最後倉促接戰,傷亡了三千多人,還損失坦克、戰鬥機、登陸艦數架。

不過蔣介石有沒有認真組織反攻過?有,時間已經進入1962年。是時中共治下「三年自然災害」,饑荒死了千萬人,台北猜測中共內部路線鬥爭正在進行,又逢中蘇交惡,蘇聯可能聯合中共黨內反對派,想逼毛澤東釋權。

美國則察覺到台北的不對勁,除了金馬進入備戰狀態,台灣島內保安措施也加強,甚至開徵「國防臨時特別捐」,引起華府震驚和震怒,對台展開拖延戰術和斡旋。

然而讓蔣介石放棄反攻的「國光計畫」(真的是華味十足的用語),臨門一腳還是發現中共解放軍已經悄悄在福建沿海做好了40萬地面部隊的軍事部署;且一直得不到美國的背書,甚至美國在華沙會談得知中共並無主動進犯之意後,對台擺出「偏不告訴你我心意」的態度,讓蔣介石為之氣結。

不過直到1965年,總共四艘軍艦分別遭解放軍擊沉,蔣介石才意識到台灣兩棲作戰能力嚴重不足,此後《國光計畫》才束之高閣,反攻大陸的願望就此粉碎。

‧‧

金門真的好衰。八二三砲戰其實有套招成份在裡頭,中共既要阻撓美蘇和解(中蘇翻臉也有這個原因),也在試探台美聯盟。

所以砲戰開始當天,香港的報紙就出現「金門即將發生砲戰」的字眼。後來證實是毛澤東本人指示。

連打了幾天,中共還可以說:現在開始停止砲擊,讓船隻可以運補金門、馬祖,金馬軍人也可以自由撤退,前提是不准有美國船艦護航。

此時中共也在國際放出風聲,指台北和北京早有秘密和談的管道,讓蔣介石嘆中共挑撥台美已經出神入化。

中共自己也知道砲戰不能太久,否則美國會勸蔣直接撤軍金馬,那麼就坐實了兩個中國永久分離的狀態。

我想說的是,砲戰是個幌子,但砲彈是不長眼的。在仇恨的戰爭裡死去,你還風風光光,成為烈士;為了不知是敵是友,該哭該笑的砲火流血送命,又算什麼?

有台灣人說金馬是國共暗通款曲的臍帶,有這些爭議地帶存在一天,台灣就一天無法真正獨立。但問題是金馬人民有選擇嗎?是金馬人好開心好樂意、額手稱慶歡迎蔣總統去讓它們兩地當「國共臍帶」的嗎?

該批判的對象是孑遺這個現象的國民黨政府,但金馬人是無辜的。

其它的就是自我重複了,我都寫過了。要是金馬真的被國民黨害得這麼慘,為什麼國民黨支持率會這麼高?這你也可以問問韓粉,問問你地方上習於頭人政治、習於「涓滴經濟」總能分一杯羹的鄉親。

我不確定金門如何,但依照馬祖的位置和大小,如果不是被當成冷戰的軍事據點,它不可能有今天獨立一個縣的地位、不可能有這麼多資源挹注、不可能有戰地經濟餵飽起碼兩代人,不可能有這麼多「建設」,塞得下(戶籍)一萬人。

馬祖人對國民黨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何況馬祖有戰備,卻無戰爭。形同享受了戰地經濟的紅利,而沒有付出陷入戰火的代價。馬祖人說「喝國民黨奶水長大」,是真的。

不過拿金馬擋架中共,半世紀後竟然和「匪偽」眉來眼去,中國國民黨的奴顏媚骨,轉頭忘記金馬的犧牲,是最令人失望、替金馬難堪的。

在書裡看見馬祖兩個字我都會抽一下。那不是冷戰下一處怒海的虛空。不斷放大那兩個字,小島上有我媽,我年輕的外婆,我彼時還活著的外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