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風聲

顧曉夢:


 


「你去哪?」


 


 


李寧玉:


 


「揭發你。」


 


「我去揭發你。」


 


 


顧曉夢:


 


「非常好。」


 


「我要是能死在你手上。」


 


「無話可說。」






 


 



 


  那時候只是一個同樣空白寂寥的周五無課午後,一封簡訊捎來,說要推薦我一部有深度的好片。懵懵懂懂走進戲院,完全未有該片相關的背景或劇情簡介,而且還是片頭已播放一兩分鐘才中途搶入。散戲後我駭然恍惚,燈光乍亮、人潮星散,我假裝隱伏在離去的人群裡卻仍頻頻回首,好像連劇終字幕都想看完。


 


  也曾經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濫情矯情,可是這樣不露痕跡(或說包裝完善)的訴諸慷慨愛國還是喚醒我內在必然存在的那縷未老先衰的靈魂。《風聲》是對岸建國六十週年的系列獻禮大片中我最先接觸的,此後我竟然瘋魔似對那樣動盪巨大的時代眷戀區區,彷彿我的確曾呼吸在天下分崩、兵馬倥傯,那些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我覺得自己根本是那個時代的憤青轉世。在這個迢遙的太平年代無意間再回頭看見(重製的、再現的)詭波譎雲、煙硝遍地,隔世恍然卻又真實如許歷歷在目。


 


  再加上如果沒有這些演員撐起這部戲的血肉,充其量就只能是一部僵硬、滑稽,空有華麗佈景的空洞劣作。但裡頭每個演員幾乎都到了位,尤以兩位女主角若離若即似真還假的關係、峰迴路轉的劇情波折所投射的情緒變換,斂眉垂睫的瘖瘂滄桑、眉飛色舞的狂縱奔恣,演藝競技收放迎拒,幾乎在跳一場濺起滿場火花的雙人探戈。更有報導認為此戲將成為周迅、李冰冰兩位女主角的從影代表作。而飾演看似理智冷漠卻一心掛念著下落不明的男友的高材生——汪政權譯電組組長李寧玉的李冰冰更藉此片榮膺2009年金馬獎影后。


 


  其餘包括台灣演員蘇有朋(乖乖虎欸!)令人印象深刻的前京劇名伶,身段語氣無不唯妙唯肖;與司令「關係匪淺」,仗著「後台硬」而態度傲慢,最後仍不免成為裘莊五人中最先犧牲者。《集結號》影帝張涵予在本片中飾演一個戰功彪炳卻正邪莫測的硬漢,與周迅的對手戲雖然總是黯淡險峻而促迫(畢竟戲中裘莊處處受監視監聽)卻蕩氣迴腸,令人五內翻湧。


 


  這實在是一部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可歌可泣的國族史詩。


 


  遂在猶疑掙扎後,決定傾力書寫本片。


 







風聲的意識形態(我盡力了orz畢竟這不是我主修(逃))


 



  從片首字幕頻頻安上的「汪『偽』政府某某職員」頭銜,其實不難知悉、想當然爾這齣戲必是以現今中國大陸的「官方」、中國共產黨為「正宗」。在滿天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森嚴建築中,「中國人」看見日本人上司也是要立正敬禮問好。原本就視日本為世仇、在共產主義逐漸瓦解後僅餘國族主義的連帶能夠牢靠、鞏固政權的中國大陸而言,無疑是一種明顯的嘲諷:相較國民黨政府的分裂、被日軍傀儡化的顢頇,以共產黨為正宗潛伏在國民黨的「偽」政府伺機而動,充分展現出共產黨民族情操、威武不屈的精神(相較起來國民黨都是一群貪生怕死、卑躬屈膝的鼠輩)。批判國民黨政府之餘,尚藉此綵衣娛親、賀歲當局建國六十週年。 


 


  劇中所有人皆視「投共」為莫大的侮辱與人格質疑(顧曉夢因著組織成員同時被捕時,要互相咬彼此以保其中一人出去——當然那時除了兩位組織成員自己,無人知曉——在氣氛詭譎的飯桌上這樣對吳志國說,「……還不是說投共就投共嗎?」「你說誰投共?!」「我只是舉例,你不用急著穿鞋。」),但到最後吳志國在咖啡廳對同樣倖存的李寧玉說,「我和曉夢都是共產黨抗日地下組織的……」奇怪的是,為什麼設定為(史實如此?)國民黨內部本身,竟然就沒有那樣戴著忠貞赤誠高帽大纛,去「地下抗日」、去「試圖顛覆」、去「起義推翻」的可能呢?


 


  汪「偽」政府這樣具有明顯貶義的詞語,其實已經是依據後來的政治正確解讀的。在台灣中學歷史課本,紛紛去除「『國父』孫中山」、「起義」改為「起事」,力求文字去價值判斷、走一條中庸的路,包括「國父」頭銜是否需要都可以有討論餘地的時候(日本教科書的「侵略」都可以用「出入」輕描淡寫的時候),對岸當然還困蟄在雙面刃般的國族主義情結中。蔣介石是蔣家賊、汪精衛成立了偽政府,只有毛主席千秋萬世……台灣因為經歷過同樣的強人獨裁、愚民傷害,因此世代傳承到我們這裡時,幾乎已經能夠用夠遠(或是警戒)的眼光去看待這把雙面刃。我們終於能夠比較清楚的看見、「家國之愛」的虛妄,如同〈色戒〉中被張愛玲解構的「大我」。(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都還在迎接、經歷更大的破壞)


 


  當時的天下分裂,其實並無所謂真正的「正宗」(每個政權都會這樣宣稱自己、並努力自我合理化)。後來兩岸分治,政治敵對的立場不可避免的延伸到各自的歷史視點。相互否定、扭曲、醜化,但錯錯並不能得對,積非不一定成是,很有可能我們一路接受國家機器的教育灌輸,所有離我們太近的歷史,都需要重新檢視。如同二二八之於島上的我們,因為時代間隔還太近、地理距離又不夠遠得讓人能隔著時光之河觀望彼岸大火那般,全景盡收的透徹。於是我們能不能後見之明的說,妄據後來的政治正確再對「前朝」附會的歷史,都是偏頗的?如果當初汪精衛向日軍輸誠是一種維護文化資產、社會資源,是個能夠用最小的籌碼梭哈換取逆轉的試圖,對早已失去詮釋/抗辯權的當事人(汪政府)我們能不能更加、更加謹慎的斟酌,是否的確該冠以一個「偽」字去抹煞其曾經存在的事實、或指摘其「非正統」呢?


 


3 則留言:

  1. 還是風聲好吧XD

    不過每次看到你的文章都令我好生佩服自嘆不如
    如果我寫作功能有你的十一我就心滿意足了


    版主回覆:(12/16/2009 01:29:00 PM)

    還是寫風聲了 畢竟是華語片XD

    你過譽了啦
    還是有很多很多人比我厲害很多很多啊
    每次讀到他們的文章我也好想哭:"(

    可是還是謝謝你那麼抬舉我(拭淚)
    一起繼續努力好嗎~~XD

    回覆刪除
  2. 不 不是我過譽 你也不需要謙虛 這絕對是你的實力

    我知道也有很多人寫文章寫得很好
    不過至少我周遭認識的朋友 你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你所用的修辭 不管是譬喻轉化或是象徵
    搭配上絕妙的形容文字
    評論一件事有自己的想法 不人云亦云
    心所感悟時能充分表達出來
    整篇文章字字鏗鏘有力 句句擲地有聲
    絕對不是一般人能輕易達到的
    如果不是天才就是從小開始就吸收了許多文學精華
    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如果你以後成為作者務必請我幫你寫序 我義不容辭

    回覆刪除
  3. 我看完了...
    你好誇張喔= ="

    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