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社甲] 讀本〈風俗現象的解讀〉筆記

00


新事物普及引發新規則,規則出現前常有爭端。故新事物常被認為是壞東西(惡役)


 


01


「風俗:社會的皮膚」→人們生活習慣與外部環境之接點


 


02


以「皮膚」的感覺說明社會變遷:忘記麻料觸感,轉而接受棉料觸感


 


03


「『風』俗」的「傳遞」之必然


 


04


風俗的變 vs 民俗的不變


 


05


流行的理論


模仿論:下位模仿上位、由上向下傳遞。階級分明的時代具說服力


差別化與同質化二種心裡欲求之交錯:既希望自己突出,又不願太招搖。


 動態的理解觀點。捨棄必然由上而下傳遞的想法


炫耀、他人視線:「大量事物」--物質、經濟基礎之發達--


 《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金錢的「誇富」、流行時裝的「浪費」法則


 


06


黎斯曼(Riesman):


「他人指向型」(從眾)(other-direction)的社會性格:


人要如何行動是參考同時代的他者而決定。


炫耀型消費者是「內部指向型」(不從眾)(inner-direction)之特徵,


站在自己的地位上尋求適合身分的財富


 


07


Riesman:「流行現象就是參考他人行動以決定自己行動個人行動總和。」(從眾)


 


08


消費者的需求與商品是由企業所製造。故「品質好就賣得好」╳;「大家都說好就賣得好」O


 


09


流行:「被選之物」-「影響選擇的人」ex大眾媒體-「選擇之人」


 


10


日本「文明開化」(如取締裸露者)之動力來自「內化」歐美人的視線


 


11


明治支配階層引導的「歐化」,到二戰後的「美國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