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我只好不推文

浴巾掛太遠了我於是一身濕的走進黑裡


我只好不推文跟笑意說隨便然後


等雨在腳踏車行的轍痕前收乾了


 


 


拎著兩袋早餐晃啊晃把車妝點成村姑那樣


一路甩著她剛剛紮好的俏皮小辮子


跟宿舍大門眉來眼去


[社甲] 讀本〈多文化共生的時代〉筆記

[社甲] 讀本〈風俗現象的解讀〉筆記

到底有奪會掰以及振振有詞呢亦慶~






老實說我對這樣子的BBS文化是非常非常失望的。

我真的幾乎痛恨PTT的各個大版。

無所不在的多數暴力(太後現代了以致於超越這些原始版眾那些古典版主所能理解之範疇?)、

整個網路社群朋黨所能集結的最駭人的圍毆屠戮……

我不懂「同類」的殘忍可以到怎樣的程度,

只因為這些傷害不會見血,

在螢幕的彼端目盲於對方的徒勞、被誤解訛傳、被言語施暴的傷口和血汙,

因此能夠高枕無憂的對整個網路文化的庸俗膚淺粗暴重傷視若無睹,

甚至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真的好難過。

NTU版至少還常有理性乃至支援的聲音,

(先不論他們究竟是否因頭銜被迫擺出知識分子的寬懷……)
而且過度缺乏理性又嘴硬的民眾會被圍剿XD
以前我一直虔誠的相信這個世界已經在轉變了,

社會已經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聲音了,

也非常非常幸運一路依賴著升學制度的功利主義避開那些可能有的夾纏不清的潛衝突。

只是跨出這座校園之後就不再有任何屏蔽(或結界XD)
到底該不該選擇去衝撞?現實的、群眾的拒馬刺網割劃的從來就不只是傷阿……

 

 

 

我竟然也只能消極的選擇不去看它。

 

 

 

 

-----與下文無關-----






你難過嗎?你害怕嗎?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支mv,燕姿頭上包著紗布,在空曠的畦圃孤自旋轉。
范植偉一步一步拾級而上,掀開破敗的白色帳幔,看到那樣的燕姿。
那一瞬刻兩個人默然對立,燕姿兀自踉蹌,幾乎是陌生了呀。
那幕兩雙枯寂的眼神、淒楚迷離的場景,每次重聽這首歌就像整顆頭埋進深深的冷水裡。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維基如是說

海峽兩岸政治

------------

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及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的政府。


 


另一個較為敏感的重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視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相同,意即雙方是對等而不互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為保持中立,對於此二者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二個國家,維基百科的立場是保持沉默,不對任何一方表示支持或反對,這一點也請各位在撰寫條目時能稍加留意。


 


當要敍述政府,或與國家有關項目,應以官方國家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較為適合。例如,「胡錦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比「胡錦濤是中國國家主席」較為合適。同樣地,「只有中華民國公民方可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比「只有台灣公民方可參與台灣總統選舉」較為合適。


 


台灣不應被敍述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而較適合被視為中華民國一部份。當需要提及台灣政治實況時,理應加上註釋有關台灣的複雜情況。所以,「台灣」一詞較只用作提及本島或中華民國台灣省。進一步來說,由於「台灣省」一詞可能含侮辱性,所以應該只在特別地提及其省份本身時才被使用。(例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台灣省長」)。但是我們可以在與政府、法律、政治無關的條目內容中,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按慣例,維基百科不會贊成或反對以下兩個議題: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2.中華民國憲法宣稱固有疆域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就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維基對於海峽兩岸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二個國家所選擇的立場是保持沉默。


 


對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上,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應該使用其大會正式名稱。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應該使用「中華台北」隊,用以代替「台灣隊」,「中華隊」或「中華民國隊」。


 


當需要用以和台灣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應使用「中國大陸」一詞。香港及澳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範圍內,但通常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項並不完全適用於歷史方面條目,尤其當中華民國政府主權尚未包含台灣之前。


 


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81%BF%E5%85%8D%E4%BD%BF%E7%94%A8%E7%9A%84%E5%AD%97%E8%A9%9E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搓哩

與亞軒認識之初,攝於醉月湖之濱、新生書院之隙
為什麼那時候亞軒比較可愛的感覺XD
我則是癡肥一如往常欸XD



 


------與下文毫無瓜葛------


上大學前和國鼎到T大誠品,毫不考慮就買了張曉風《送你一個字》...閱畢卻難掩失望。


究竟是副刊版面壓縮,文章篇幅侏儒化,大師健筆無能揮灑,


只好寫些聊以度日(「只掙一朝一夕」)的政治諷刺雜文,


而無法用心經營「千秋事業」的美文...


 


可是今天讀到《九十一年散文選》曉風的〈善述與喜捨〉


仍然花繁葉茂就是那些在我難得欣賞好作品的國中生涯裡瞠目結舌的文學至美,


真情、慧黠、雍雅...。


(連駱以軍在情狀小說時總愛托出的「技藝」都嫌斧鑿)


真的真的,不是她老人家「轉向」、「變調」了。


實在有愧我厚顏的稱其為我的散文啟蒙啊...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劉五點

1.我是賤妓,我和洪士皓共同確認過這件事了


 補充:或是破妓爛妓。Whatever=我想起來了,悉聽尊便


2.終於能跟邱冠霖一同訴說「幹!到底想怎樣!」並進而琅琅上口


 補充:罵髒話真的有爽感。我覺得我倒過來生長了我的青春期遲


    到了。這不是睪固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吧XD


    我的意思是這不是生物決定論而且最近不是有研究說睪固


    酮是很中性的到底是誰欲卸責將之汙名化XD


3.蹲馬桶閒翻《遠方》覺得好好看喔


4.我很困惑


5.快打我兩巴掌(或吐口水皆可)


 


後面三點是充數的


後面兩點有屁話的跡象


 


我要把這拿去投稿你說好不好我說好就好:誰在乎!(你)。Who cares。


 


這是在快四點發文的我剛寫完日記日記也都是一個純情少年的屁話/荒唐言


@

------向性------


1日文(果丁沝果鋪)


2課業大神


3穿衣風格


4吉他??


先這樣科科。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我想回桃中拿測驗紙

真的相當好用


 


畢業那時候我拿了十本以上吧一大疊


可是後來搬家到輾轉遷居台北目前我只剩下薄薄的半本


如同小學畢業拿了一大包實驗用的吸管彷彿真的有那麼多飲品等著我去吸


後來也沒用可能我潛意識嫌棄它們是教具總不是那麼純粹潔淨(不過又有什麼是呢)


 


想回桃中拿測驗紙


順便看看老師帶的又快要基測然後就這樣畢業了的學弟妹


同時以詼諧淺顯的方式向他們傳播社會學的至高的善與絕對的美


然後自己轉系XD


Time flies ~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Excuse Me?








 


天哪,我們還依然在經歷黨國時期的愚民產物嗎...


而且裡頭奮力唱跳的民眾不會嘴巴軟掉心裡浮現「Excuse Me?」的疑惑嗎...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haha note


 


  令人有點尷尬的是,研究也顯示,現代經濟學理論有它自己的文化影響力,會使得經濟學家的行為表現稍異於『常人』。有項研究是以不同學門的研究生為對象,讓他們扮演類似於休謨所描述的農夫情境。其中研究心理學或數學的研究生,行為表現和一般人相同;而那群經濟學的研究生,顯然吸收了『人會採取利己行為』觀念,自己也表現出同樣的行為--他們拒絕合作的比例,比其他學門的學生高出很多。事實上,研究經濟學(尤其是以前那種教學方式的經濟學),似乎會讓人變得比較貪婪。正如負責這項研究的人所說的:『長期接觸利己的模型,真的會鼓勵利己的行為。』現在全球有很多政府都請經濟學家擔任顧問,想想這批人有多大的影響力--我認為這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滴滴答答著

好久沒去上supa的課了


他還是一樣可愛


 


我之前一直很擔心他會背靠研究室的門沿著冰冷的門


緩緩的癱軟頹坐並自懷中掏出格紋手帕偷偷揩拭淚水


並且為他當時的選擇後悔並且從今以後不再相信那些曾經


意氣風發對社會學的吸收與展望侃侃而談的少年郎


甚至像晴灣說的,「取消個人申請的名額」XD


 


今天講到一題交大研究所的考古題


裡頭「有錯字」而且「對性別和年齡歧視」如『為傾心』


和『不巧是四年級的大姐』都被劃掉XD


supa說去考的人(我們)「最好是都會寫然後在最後面寫說『我不屑讀』」


 


還有說到他一年級的兒子針對「有」和「也」要造詞


兒子說「有東西」supa說「很好啊!滿make sense的」結果被老師退件XDDDD


超好笑


 


至於貝氏定理就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關於我們

我們是[制度][體系][脈絡][架構]公式化解題機器~


末路狂花

台大醫學系:《末路狂花》


 20091209


映後座談:范雲


 


末路狂花

台大醫學系:《末路狂花》


映後座談:范雲


 20091209



00南方口音XP


01公路電影:人生旅程


02反體制而顯現與其他公路電影差別的《末路狂花》:對這個(父權)體制全盤懷疑


03不相信體系會還以正義(ex對仇恨言論的敏感而致使槍殺),而進入準逃亡


04並未譴責所有男性,但個別(男性)的善意與理解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這是體制的緣故)→「紅利體系」:須從制度來改變


05並非女性主義的復仇電影,而貼近兩女主角心理並得以目睹whats going on:從溫馴到以生命作為抗議的悲慘結局--激發反思


06不願道歉的卡車司機(藍領階級男性):一不認為自己有錯,二不相信女人能傷害他


07「物化」:將女體作為慾望客體。使女性對自體感到焦慮


08女性時尚雜誌使女性衡量標準增加:既要會工作、又要是性感媽媽


09許多男性在以男性慾望(為主體的?)社會中,被迫表現出樂於聆聽黃色笑話、買春,以展現男子氣概


10耶魯1968年開始收女學生,圖書館前卻有一張「Women's Table」:以女性陰部為設計概念


11受過強暴的女主角竟還是對男性無法抗拒?(晴灣:塑造Brad Pitt的魅力!)


12看電影就是一種訓練性別敏感度的material


 


 


下次可以阻止哈佛阿嬤蒞臨麼。


Chingwan Lin:

有一點點表達障礙,所以當他高亢的說 "對~~" 或是瞬間指出食指說" exactly~"的時候, 都會信心倍增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創意‧生活‧做自己

台大創意設計社:創意‧生活‧做自己


曲家瑞


20091207


*很精采痕好笑因為不學術所以只寫了一些自己覺得靈光乍現的片段。


00「家瑞~


01做個快樂的B段生


02流浪漢/藝術家


03千萬不要模仿別人!技術會隨時間成長,但原創性如果沒有打開,你就只是個一般的工匠


04有錯誤的痕跡才顯得正確的奪可貴


05沒有畫不出來的畫面,因為你沒有拿起筆來啊


06給分是學生跟自己評不是跟別人評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台大台文所: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


蘇碩斌


20091207


 


[A]


01台北18世紀前:


 ‧真不是個地方:西荷鄭氏時期,幾乎是蠻荒。清初入版圖,只是之於「台灣府」的相對方位,泛指今八掌溪以北


 ‧勉強是個地方:康熙48年(1709),陳賴章墾號報墾起始,漢人主導的農墾社會成形


 ‧台北有漢人集住,「地方」的意義出現,歷史從此開始


02台北的四時期史:先人墾荒/艋舺/大稻埕/城內


03四時期史之四:國家打造的城內


 ‧牡丹社事件後始設台北府:「台北」成為實質名詞,至少有三意義


  。廣義台北府:從今基隆到苗栗


  。狹義台北府:府治/府城之所在,今台北縣市與基隆


  。台北城:沒有防禦作用,僅是「有府便有城」的象徵意義,為艋舺、大稻埕間的新建城區


04四時期之四又引出「兩階段建設論」:國家的積極建設致使清末進入「現代化」......?而國家想統治就能統治?有待反省!


[B]


05不應該這麼簡單:


 ‧帝國時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由地方社會統治,國家意欲積極卻無能積極,即國家


  摸不著也看不見城市


 ‧地方(place)剷除為空間(space),現代國家才能運行權力


06(演講者)否定四時期線性論、二階段建設論,而是「地方社會」支配市街的發展史。


  關鍵詞:,船頭行為核心


07台北三市街是紳商傳統共同體:清末政治體系設計官府行政末端是吏役,卻誤以為地方自治頂端是頭人(總理、董事)。其實不是,而是郊商與士紳


08中國二段式統治(在台灣也通):中央到縣、縣下由地方治理(族姓、紳商、郊行)


 ‧國家給地方自主權力:郊行裁判有部分司法效力,國家不願也不想直接裁判。


  國家摸不著地方!(地方不均質)


 ‧國家對地方模糊管理:國家對土地、人口都無法直接得知,需透過傳統共同體。


  國家看不到地方!(地方不可見)


09三個市街 到 一個台北:均質化、可見化


10 place/space:「地方」必然有情感涉入,規劃者皆希望視城市為「空間」


11 日治:公共衛生、去彎改直:不可以看不見


12「知識」落實到空間為「統治技藝」


13地方成為空間,以配合國家與科學 ex 1908籌建博物館,原址光緒八年天后宮遭拆除


14物理學、哲學的發展系出同源,皆是(雙元革命後--工革、法革)人面對神的勝利


15空間的利便 vs 地方的驕傲:方便監控/流動/看穿的「空間」沒有人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地方的驕傲」


16「社區營造最後都走入觀光化...都市土地再利用連想都不敢想。資本主義這個敵人實在太可怕了...」ex畸形化的年貨大街


17沒有歷史感的地方:空間。空間沒有意義。「我主張所有東西(古蹟)的留下來,就沒有那麼多高架橋、快速道路,這個城市就會變慢...這就是我想要的。」


18「台大學生這麼凶悍為什麼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不確定)還沒被光復?行人拒走天橋地下道、行人回到路面!(天哪這暗合我長久以來的想法)汽車的動力優先於行人的動力,是工業社會的邏輯。」


19媒介高度發展,你不活在此時此地的時空(如手機、網路),「所以我想回到『地方』」


20(文薰老師:網路是個空間,但「鄉民」這種詞出現表示仍然擁有了它「地方」的意義...?)不喜歡網路空間,但可賦予地方意義。然而這樣完全人為的地方/空間,人的傲慢自以為戰勝自然:沒有四季、晴雨、晝夜,人為符號建立的一切終將崩潰(文薰老師:老師所說呼應了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自以為建立了一座巴別塔,可以通天。」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海島新聞:力挽洪蘭








 


 


范雲:


我想我們到底想要看什麼東西、
其實我想我為什麼會參與這樣一場討論,
因為我一直有這個信念:
我的社會學訓練告訴我,
其實,很多時候衝突的事件當中,
我們才能真正的看到那個被曝顯出來的結構跟權力。


 


所以衝突事件其實是認識社會真實面;
特別是結構,我們平常比較看不到什麼叫結構。


 


 


 


 


我要先說教授說得很對
只是初茅廬的小鬼和丫頭們偶爾也會累
因為無論什麼都要歸咎到結構和脈絡上面



說不定等得再久一點這些問題都會
經歷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而迎刃而解
還是難題注定永劫回歸無限纏祟:
永遠都不會是個人的問題又個人面對結構和脈絡何者該負起較大的責任應該怎樣權衡才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