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整理了幾篇網路上日本語的文章,剛好搜到筑波大學山本真的論文,應該是極少數日文寫成的馬祖研究了。很好看。
我和馬祖弟弟們有討論過,如何超克現在佔幅太大的戰地政務歷史?
誠然戰地政務時代是當代馬祖「成立」的基礎,但馬祖可否不要被它受限,能否拓展其它面向的馬祖理解?比如金門人就會說:很多東西在軍隊來之前早就有了。那馬祖咧?一個很棒但也很難(因為史料不豐)的切入就是:前戰地的馬祖是什麼樣子?--「無國民黨」的馬祖是什麼樣子?
山本真的整理就很有價值。二戰期間有中華民國對日本船舶進出馬祖港灣的敵情報告。和日本協力的「福建和平救國軍」根據地是南北竿東西莒,沒有東引,四鄉五島果然是偶然的一體。但我說各島之間各自孤立也不對,至少從1930年代就有一支武裝勢力隱隱「一統」這個地域。
這些軍官又很多有海盜背景。例如(加偽提醒我自己他是跟日軍合作的→)偽和平救國軍頭目張逸舟。他的上司跟國民黨軍交戰傷死後,他跑到湄洲島落海為盜。例如現在在四維有紀念館的林義和。林義和甚至自掏腰包在南竿島搞建設:造槍兵工廠、修船工廠、發電所、精米廠。真的是地方「自發秩序」維護者。
後來日軍懷疑他偷偷跟國民黨政府交涉,1942年被張逸舟殺害。
不過林義和就算活下來,大概還是會被抓或被殺。即使張逸舟在終戰前見風轉舵,投誠了國民黨,被編入「軍事委員會福建先遣均」而免於以漢奸之名受罰,後來大陸失守,由香港逃台灣,但被國府以共諜罪逮捕。
為什麼這些「前現代」地方武裝勢力還是會被抓被殺?因為國民黨要上陸來立威了。
再回頭看山本真的第一節,他說理解馬祖的關鍵詞是:「戰時態勢」,一路從日中戰爭到冷戰時期。這樣就比原地踏步很久的冷戰、內戰架構來看馬祖,又容納更多一點時間跨度,而且是「非國家」「前國家」時代、大航海時代的時間跨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