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妹有討論,我們覺得異男很不會模仿人,我們的歸因是:他們根本沒在觀察別人。
小時候我就發現我很愛偷聽阿姨們聊天,比如我媽來幼稚園接我,站著就跟老師們聊起來,或者她跟她姐妹淘串門子。
如果拿同齡的男人相較,女人的詞彙和描述事情的意願顯然強大多了;歐吉桑則常常是我說完就算了,只為了發號施令,表達「我很厲害」的見地。
現在聽我爸跟他兄弟聊天,也覺得資訊量好低喔,而且話題有對接嗎?感覺是左一句右一句,目的只是把話講出來,管你什麼反應,乾了就「啉啦🍺」
但我身在女生堆裡,非常享受接話和發散,你的經驗勾動了我的經驗,我忍不住也要把情緒跟你分享,這才是「交流」的本體。而且因為要認真回話,所以會注意每個話語停頓的瞬間,和對方瞬息萬變的微表情、情緒反應。
徐熙娣的主持能充滿電光石火的反應(巔峰在2008-2011左右的康熙),一定是她平常跟姐妹淘大量閒聊來的。而且雖然她很少模仿,但每次模仿都惟妙惟肖,妙到毫巔,直接掐出最精髓的來賓神情。
老高的說法是,男性的話語是工具導向的,解決了就沒了;而女性說話本身就是目的。
高中基督徒異男同學,就是寫了名為〈一顆球〉的小說,兩男用三分球拚女友,得到九把刀讚賞「但為什麼不用鬥牛?」那位。(誰在乎)
他就曾經有點鄙夷的說:為什麼你這麼沒邏輯?為什麼你從這又跳到那?
我想說,我們現在是有在上邏輯課嗎?不就是瞎聊嗎?你的小說才沒邏輯吧?但已涉及人生攻擊只好吞回肚裡。
到研究所之後,眾所周知,因為阿姨色慾薰心想把玩弟弟,很常跟異男廝混。那當然也是極好的,但我還是覺得:你們到底有多討厭說話啊?
有次我揪大家吃飯,結果他們死不聊天耶,我想說我劉某人什麼咖位,要在這邊陪笑和提問?老娘也很累OK?
我很喜歡的開場白:「你們知道怎樣嗎?」是我高中匠心獨運研發出來的訊號,只要一經提出,姐妹們就會圍過來,標準回應是:「怎樣怎樣?你大講!」(和「拜託你仔細的描繪!我要全部的details!」)
但gay又有另外的問題就對了,還是跟生理女相處最順。而且回頭一想,我的貴人都是姐姐,可能沒有雌競問題,姐姐很願意幫我;而我又自覺不隸屬雄性,不會進入男人間的競爭關係(不耍帥不搶女友不比名車),只是在系譜之外,敬而遠之。
回到我讀過的性別命題:女性渴望交流,而男性只需要「同在」,即一起行動,打電動打球喝酒。
但我懷疑這種說法。我很推薦《男孩情緒教養》這本書,它讓我理解小男孩在社會化成一個「男生、男人」的過程裡,受到的是什麼慘絕人寰的遭遇。
基本上不坦白情緒,不交流情緒。光是小時候最簡單的「覺察情緒」都被斬斷了。因為不被鼓勵表達情緒(表達就不陽剛、不男性了,除了憤怒),所以小男生連探索情緒、用語言組織起內在感覺的能力都被壓抑。
小男孩的「我」和「我的感覺」是斷線的。
所以不是沒有交流的需求,而是一個男生,他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他也有情感交流的需求。
再者,就算雙親很開明,但放手出去讓他隨同齡男孩同儕團體的社會化之路,又是另一場殘酷的戰爭。簡言之,他當個不標準的男生,會被笑啊。
性別社會學就說過,對女性最大的污辱是質疑她的貞潔;男性的軟肋則是他的陽剛。那比命還重要。
這都是被建構的,但我們就可憐的活在這樣的建構之中。還在異性戀家庭裡繼續代間傳遞。
所以書裡就說,最好的身教就是讓,對小男孩而言最重要的男性他人,通常是父親,也願意表示脆弱,讓男孩知道流露(尤其是)脆弱情緒並不會折損他的陽剛、並不會就不像男人。
所以柏丞,想哭就到姨懷裡哭好嗎(急轉直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