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金平在國民黨內的處境,就可知道本省人的玻璃天花板何在。(天花板上應該印有十二道光芒的青天白日吧,把王金平、侯友宜等人頭碰出一大包)
於是再去想李登輝——在殖民地台灣成長,受過日本高等教育(京都帝大!)甚至在戰後一度有左傾背景——為什麼能出線,一路當到總統,真是不可思議的事。
後來他被多所詬病的自許「蔣經國學校」學生,對轉型正義也保持「寧靜革命」的不動如山,可能也要從當時黨內激化的派系鬥爭,他和郝柏村各擁山頭,各自代表至今仍在台灣上空盤旋的兩股史觀去看。
所以我要開始看國際橋牌社了。其實是為了馬力歐(咦),看他在火神我真的迷上他(咦),就是口才便給、吵架吵不贏他,但嘴利心軟,所以你也不得不心服口服的中階主管。
‧
國際橋牌社有點浪費了這個好題材。可能是台灣第一次拍政治正劇吧,明顯捏不到火候。
直接拿來跟火神比,火神是該搞事業時搞事業,幹話留在休息室,所以會有一種透明的生活感,好像在看角色的紀錄片;但鬆緊張弛有度的節奏,又可以看出這是明顯設計過的劇情片。
厲害的正劇像在觀摩把真實保存下來的切片。
但橋牌社有點不倫不類,因為劇本或導演沒有適當剪裁,偶爾會變成不合時宜的滑稽。
比如警察前後輩要討論涉及國安的爆炸案,約在小吃店還要作opening:「阿學長你是有事情跟我講?」「沒事情講幹嘛跟你約?」真想把徐熙娣罵陳漢典的台詞轉贈:我們節目已經open多久你還要作幾次opening?
導致整齣劇節奏感很怪,明明是嚴肅大事件(國際橋牌社!風雨飄搖的亞細亞孤兒!),兒戲感卻揮之不去。
還有楊烈、林在培這兩大主角的周旋,竟然大多事情都是交給下屬交辦,自己偶爾露臉做一點高深莫測的指揮就沒了。
我知道事情都是下屬做的,但你拍戲要演繹清楚啊,東一個「你要好好辦」、西一個「你怎麼辦事的?!」為什麼不乾脆擺兩面人形立牌配音就好了?連小智的重要性都比他們大,至少「就決定是你了!」很深入人心。
期待可以看到來自兩大巨頭同幕僚參詳更多陰謀詭計,這樣才精彩。
另外至少到第五集前,民主黨的主席和委員還在打醬油,他們就負責在台派餐廳裡吃飯喝酒,聚眾宣誓,請問經費有這麼奇缺,導致場景這麼受限嗎?這個反對黨有這麼邊緣、這麼窩囊嗎?
劇本好像沒能力處理主流、非主流、在野黨這三大支神仙打架的90年代,所以期望很高,但開高走低,不免淪於無聊。
難怪最後得獎的是馬力歐,不是明明才是重頭戲的政壇角色們。因為他們的任務都被劇情給切得亂七八糟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