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狂好好看。對日文各種普及書都不是很有信心,不知道是日文翻譯過程中遺失邏輯的環節,還是普及書本身都寫成感性文。唯獨飲茶的哲普書又平實又詼諧又有含金量。
很像畫風誇張的日式漫畫,但做完文本分析,發現您娘親的劇情還真縝密。
我也很愛普及書。普及書本來就不為了取代原典,而是幫原典搭橋設棧,真要讀也不致於太快被門檻絆倒。這輩子下定決心不讀原典也無所謂,能多知道一點點康德一點點黑格爾,也是很好的談資不是嗎?我最愛這功能了。
哲學史真是百看不厭,雖然常常有很多哲普作家功力不夠,寫得太深奧或太膚淺。但只要那些泰山北斗們的名字一掛,隨便提幾個點都是精彩的,這是內建於哲學的性格:邏輯當武器,推翻前人的理論系統、創建自己的理論大廈,千古目標一致要追尋真理。
所以很像鋼鐵人隨著時間也會演進,砲彈或盔甲調整著升級,形成了智識的軍備競賽,論述的戰術螺旋。幾尊巨靈在人類上空毆鬥。輸了就墜落下來,凡人還是幫你立碑著書,感謝你曾經影響了一整個時代的(西方)人類。
悲哀但又萬幸的,好不容易走過兩千年的哲學,到我們躬逢其盛的現代,卻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後結構主義把最後一尊神.結構主義解構了,解構主義也把自己解構了。宛如哲學家一手摧毀了哲學這幢大山,拍拍屁股,揮揮衣袖,還引起整個人類知識界群起效尤,紛紛響應討伐權威的恐怖攻擊。
人類哲學再也沒有定於一尊的思想。在兩次大戰、發明核彈後,哲學也明白了定於一尊、尋求唯一真理背後的恐怖思維,順應著後結構的風潮,拒絕真理了。
竟然有一門學科是聰明的腦袋自己決定終結這一切的。維根斯坦以「語言遊戲」為哲學敲響喪鐘,布希亞還要說「時代已經結束在這,不會再出現新的主義!」來鞭屍。這不是很有希望嗎?
叛逆得銷融了自己,跟一個堵塞而淘氣的胰臟沒什麼兩樣。
哲學之死不足惜,至少我不在意。但書末作者提出「下一個時代可能的哲學」就有趣了。那是一個不必再勞動、工作,維持這個金錢流動的符號遊戲的世界,一份給「大量的餘暇」的哲學。這真的讓我差點淚下,對不起情緒轉折很大。我看到好多人、包含自己都困在這個輸送帶一樣輸送去上班勞動的世界,跟戰爭飢荒比當然好很多,但為什麼這會是常態、與唯一的選擇呢?上帝退位後,供奉起來不容置疑的,成了錢嗎?而且還只是剛好餬口的錢。
這個結尾讓我還得半夜續寫這篇文章,並默默把飲茶列為天才與我的知音。(媽的,尼特族才是哲學家,這點跟我想的一模一樣啊。)並且期待這份屬於我們,屬於新時代的哲學,能早日完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