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2014 TOP 10!


54選十,不分名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2014,網路與書)

以愛之名的家庭核曝劇場,家教老師誤闖的寧靜恐怖。作者非常會講故事,她的主角屢屢被逼到生命的牆角,故事也時時陷讀者於道德困境:如果是你,會怎麼做?被害者,小孩,離她的距離這麼近,卻仍然只能被代言。然而旁觀與被旁觀、代言與被代言,常常是最直面徒勞、無能為力的關係:你可以離開,但是被留在家裡的他們呢?你走了,然後呢?許多以為墓木已拱的負面情緒再度破土而出。對母親依附與抗拒,成績是好風憑藉力,遠走高飛。家注定失落在追尋與背棄的鄉愁裡。

《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 /麥可‧波倫(2014,大家)

筆記是體外的腦,煮器是體外的胃。烹飪是人之所以不用再花大量時間採集、狩獵、咀嚼,能夠提高單位時間利用能量的效率,有餘裕創造「文明」,化自然中的毒物、苦味為神奇的路途,是人淚眼婆娑、千方百計尋找的證明:人之異於禽獸,的關鍵。章節的安排非常有心,火炙、水煮、風烘焙、土發酵。現代人之所以百病叢生,簡單一句是不下廚太久了,割讓了吃什麼、怎麼吃的決定權給食品工業,但多餘的時間卻送給勞動。既警醒又有趣,作者已經繫上我的必讀金牌。譯筆也很強。

《道士下山》 /徐皓峰(2009,大塊文化)

跟《城邦暴力團》一樣武俠都不武俠了。顯然古龍、金庸兩座大山一出,後輩要不是在妄想攻頂間紛紛殞落,要不就得繞路而行了。得道不只來自山林道觀中空無一人的寂寞頓悟,也能六道輪迴,五味雜陳,人世渾沌,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高手在民間,真理在尋常百姓家。慕仙不成,誤打誤撞練就武林絕學。轉場精彩,敘事寡言下有暗潮洶湧。

《冥核》 /葉淳之(2014,遠流)

台灣當代社會流推理?犯罪?小說。失竊的鈾礦與「地獄變相圖」,失蹤的男大生。喔,光是這些元素聽起來就好好看喔。讀起來也一樣好看喔。記得小學看《雙瞳》好喜歡,大學才看了大衛芬奇《火線追緝令》(七宗罪,Se7en)。地獄搬到人間施刑的架構是我的最愛,滿足嗜血、獵奇與應報的渴望。

《回家》 /顧玉玲(2014,印刻)

《我們》海外移工的家鄉生活補完計畫。不失顧玉玲身為反對運動工作者一貫的結構描繪,卻更在意還原「人」的肌理,理論上的大字眼「移動」「勞動」作用在真實的人身上時,產生的圖景。同一劑效果,「人」有時出現創傷,有時不會。權力與壓迫也許並非如此單一,行動者可以協商出新的意義:有時是斷簡殘編,有時犬儒阿Q,但有時不是。我常覺得文學或者人類學式的民族誌,最重要的貢獻是,將這個不斷剔除、簡化、以理論編派或收攏的世界,重新放進複雜、曖昧,更接近真實的意義網絡裡。

《熔爐》 /孔枝泳(2012,麥田)

另一本看到氣急敗壞的書,真實案件改編。離開首都的不得志美術老師,流落到大霧的城,被迫目睹不得聲張,霧裡的暴力。同樣是成人對兒少的施暴,但沒有「愛」的擋箭牌,卻加上聾啞的條件,進入媒體、法庭這樣必須喬裝打扮、影響心證的現代化規訓。從身體、語言、到制度的多重粗暴,受暴後如何表述的多重困難,以及不論是當事人或旁觀者從「參與」到「離開」事件以後的生命紀實。讀完像霧一樣悶,作者不愧是南韓國民作家。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朱宥勳(2014,寶瓶文化)

今年終於讀完許榮哲的《小說課》。我一直很喜歡把事情講得淺白動人的書,所以偏好記者而非學者的文字。有一陣子很迷「圖解XX」。「XX一分鐘就上手」或「懶人包」,都是非常厲害的溝通工具:用有限的篇幅、易解的陳述,處理龐大、複雜的資訊。如果科普重要,沒有理由輕視「文普」(文學普及、到更廣泛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把好小說從不可言傳的神秘主義,拆解成可以演練的操作方案。何況作者還選黨國把持經年的學校教育開槍,人人都曾經歷但卻缺乏反省的語彙、意識,系統性整理。所有禁忌一次滿足。小(篇幅)空間大(知識)容量,簡直寶貝袋。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3) /蔣勳(2014,遠流)

同樣是喜歡文普,尤其是不拖泥帶水的經典詮釋,有點像星光大道翻紅的老歌新唱。一方面窺看老作家書齋裡閱讀有得的神情,一方面可以合法貪懶,不急著去攻讀原典,說服自己來日方長。原典本身夠豐厚,詮釋者又有功力,不落於他不停批判的學術、考據派窠臼,反而像高手過招,惺惺相惜。讓這即便是文學的老歌翻唱,無論是老歌(紅樓夢)本身、或者翻唱(蔣勳對待紅樓夢的細膩與深情),都很有歷久彌新的魅力。

《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周婉窈(2014,玉山社)


上大學的一個大困惑就是:聽說社會系「很綠」,我也會變那樣嗎?根正苗藍中產階級的乖寶寶小孩,用成長期「藍綠惡鬥」的政治啟蒙框架套用到所有的立場與無立場。社會學結束了困惑,台灣研究則開啟了憤怒:原來有那麼多被屏蔽的資訊,被避重就輕、蜻蜓點水的歷史。事實能造成立場;事實是有人刻意不讓你有其它立場的選擇。說到這裡,總要感謝許多願意普及台灣歷史與相關知識的作者,感謝你們的突圍與嘗試。

《衙門口》+《泛權力》 /張程(2013、2014,遠流)

中國出產的中國歷史書,似乎總是意在言外。有時不禁懷疑借古諷今是刻意為之,或是所有關於政治的議述,都無可避免、必然生出借古諷今的寓意。在利益面前,道德總是輸得一敗塗地。--只是,也正因如此,不畏泛權力網絡的報復,在利益場內還能夠力抗人情世故的地心引力者,才格外值得敬佩。然而一個社會從人治進入法治,制度的設計就比單純訴諸道德要有效、重要得多。制度不能根除泛權力,但可以約束泛權力的可及範圍。尤其在一個愈來愈能分辨政治話術的社會,道德話語不再是貪贓枉法的遮羞布(藉皇帝名義盤剝百姓),而成為眾人打臉的證據。

遺珠:
《女兒》 /駱以軍(2014,印刻)

主要是還沒看完,但還沒放棄。(《西夏旅館》顯示為:已放棄)不過心得已經寫好了,尤其年末的《星際效應》一砲雙響,發現了幾個有趣的點:一,偉大的藝術家都來自難以窺伺的第五次元,藉著文字或影像的重力(gravity),從遙遠的宇宙敲打、編織,向凡人拼湊出神的旨意。二,象徵著人類集體命運的「生命的賡續」,兩位藝術家都寓言、保留給了「女兒」,那個必將成為母親的女兒。女兒的女性(女-性。我在想有沒有比femininity更好的字),母親的神性。小說或電影作為封存人類現世的文本、拋向未來海洋的瓶中信,對岸那個被期待拾起這封信的人,顯然,是女兒:在人類艱難的處境、近乎永恆的絕望裡,持續發射一波波,浩瀚的愛與救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