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小虹超越小虹

這篇是敗北之作,但還是可以讓大家看看,因為我自認還滿用力寫的XD

--

什麼是城市?

2006年的百日百椅(100 chairs in 100 days
)將千篇一律
的舊物「解構」,將已死亡的物質拆頭卸尾、拼手兜腳以後
借屍還魂,成為一日一產出的一張張獨一無二的椅子。而這
樣的「解構」毋寧是「奢靡的實踐」──除了不可否認的戀
物傾向,更必須奠基於某種「物質條件」:物質被大量製造、
被短暫使用而後被棄置的生命週期,直線消耗而未能循環利
用,大量消費也大量浪費的城市性格。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言猶在耳,城市人從手中廢棄過一件又一件物質,聚沙成塔,
直到藝術家從(千篇一律的)機械複製時代物的荒塚裡發現
靈光,宣告後工業時代的(獨一無二的)手工業精神復興。

無獨有偶,現場展品從頭到腳(from head to toe)則在物
質的紋理之外,拈起了城市中另一條社會性的脈絡:人種拼
盤。倫敦作為國際都會,慢慢在歷史的血脈裡匯進不同膚色
的血液──這是一種與百日百椅所展演的物質之拆卸與重組,
相映成趣的對照。形式上同質的城市公民在街道旁或屏氣凝
神、或好奇張望,卻不能避免實質上互有參差的、各自代表
不同人群特徵的身體成為零件,被肢解、再綰合。這種大量
吸納的城市性格,不僅見於物,也見於人。一個微型世界因
而得以在一個展品裡實現:頭是非裔、胸是亞裔、腳是不列
顛民族……而調度每一個身體局部,解構後的重構不再是穩
定、明確目的導向的座椅,而異變地成就了不分品種、不辨
性別的魔/模型。在城市的溝紋中、人群的夾縫裡,是否也
就有了空間和養分,醞釀出某些變種的野花?這也是城市性
格:多樣,所以寬容。而「從頭到腳」,讓異樣的敢曝(camp)
成為可能。

最後我要回到物上。1967年的az雜誌,運用燙金和螢光墨水,
成為當時最具可看性的刊物。而城市早已在其中:物質堆砌
而成的細節(那燙金和螢光墨水呵!)。在這裡,技術不是
引導思維的河道,不是擘劃主義、創造革命的號角,甚至也
不是縫合或改造物人關係的媒介;在這裡,技術只是衣裝塗
料,沒有更大的志向、也沒有更大的本領,它只是消費文化
裡舉止雍容的呢喃:來買我。

當然,整場展覽其實也就是一座城市的腹地,如走入倫敦的
唯/微物神殿裡。歷史,尤其是都市史,莫非就是前仆後繼、
鏽跡斑斑的物質史?

--

我覺得我真的寫得超級超級清楚的:城市就是物的積累,和人的集散。
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城市作為腹地,大量吸納了(消費主義底下)一批淘汰過一批的物質,
還有(工業革命底下)一批遷入過一批的人。人因為在很多很多人裡頭,所以能夠被多種族地並陳,
所以有夾縫可以偷渡不同的特質。物則在被廢物利用裡看見廢物,也看見生機。
但是因為強烈的消費主義使然,所以物的瑣細化也可能只是一種呢喃的姿態,
要人家去購買它,沒有更強烈的主張和本事了。就這樣。

這樣還不夠清楚嗎請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