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IMDb) |
【有雷】
我可以給它少女式的指尖鼓掌。
片頭三分之一是很標準的勵志節奏。但姊姊打到全國冠軍,要向爸爸表明心意,我以為她要說的是:我拿到你要的冠軍了,讓我自由飛翔吧。
也許是因為我的生命軸線,一直讓我關心「歸屬與從屬」的對抗。
然而不,姊姊只是跟爸爸告白,因為她要去大城市讀國家體育學院,受「正規的教育」,為了拿到更高層級的勝利,為了得到國際冠軍。
那裡有更好的設備、訓練,有同儕、有亮晃晃的……自由。
對,所以仍是自由——相對於爸爸的獨裁、陳舊、老朽。相比之下,那從印度黯淡貧困農村走出來的少女,如此光鮮亮麗,已不是我們這一代台灣青年島內遷徙可以比擬。那真是具體的「兩個世界」。
小時候她們也曾經鬧革命,但很快被鎮壓了,還換來爸爸的非人鐵腕壓制(很精彩,到後段也成為一個「失而復返、浪子回頭」的象徵)。
但這時女孩長大了,見了世面,回家鄉可以「指導」鄉親和妹妹,甚至那場所有觀眾,好啦主要是我,期待已久的「頭目戰」。是的如姊姊所說,她和父親終將一戰:
制度化教育與草根教育、新式與舊式、世代之間的決鬥……?讓我想起《霸王別姬》,師傅與高徒終將一戰。
這個重頭戲裡,妹妹的角色就重要了。她短暫離開張望姊姊背影前進的NPC位置,提醒很快又要離家回城市的姊姊:「未必是舊式技巧不好。是爸爸身體不如從前了。」
在這裡留下的緊張,是後半段爆發的引擎。
啊編劇還是滿厲害的。同樣是要向老父爭取自由,卻用了更墊高衝突,和能夠繼續鋪排劇情的方法。難怪小說老師們都說:你前五分鐘就能想到的結局,都不要用。果然道行太淺(擦汗)。
印度能這樣讓兩個來自農村的女孩打上世界舞台,還是得靠爸爸的慧眼和勇於爭取。畢竟在台灣,我們已經看慣這個制度環境,讓一批一批人「找不到自己」;如果幸運找到了,也不一定能得力於完備的社群支持與制度資源。
很久以前我就說那些靠一己之力在國際闖出名堂的台灣選手,都站在玉門關,只能空望永遠不來的春風。還有臉貼上去叫「中華健兒」,真是各種意義都惹人生氣。
有些成為廢物的人,或者就是完美的「社會化」灰掉、暗淡掉的天才,都是被我們自己的環境,給一車車載去埋掉的。
會不會只是教育沒有早點教他探索、容許他追尋,又不給他一條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栽培之路呢?
在片中很有空恥笑兩個姐妹的印度大叔大哥們,也只是既沒有這麼剽悍的爸爸、又得不到國家遙遠的垂憐,去啟發、關照他們的天賦吧。
當然我覺得這樣也很好。生而為人,本來就沒有一定要做什麼。遊手好閒何等快樂。什麼自我實現、有所期待,也是社會所形塑。——只是我也不能真的就完全拋棄這樣的期待就對了。
雖然不脫「大團圓」式的結局,但我很能夠接受。中間的轉折和衝突都沒少,後段的對撞也從父女,轉移到國家級教練和鄉村來的老夫身上。
女兒毫無懸念的選擇,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很像在用對父親的罪惡感當提款機,來擠兌出觀眾的眼淚。
不過我也是梨花帶淚得有點慘就對了(拉人中拭淚)。
然而————最後————我還是要呼籲:不要生小孩拿來完成你未遂的夢想好嗎!如果她日後長大認真把這份夢繼續當她的夢,是你們兩代的幸運;但如果不是,你就一輩子別想她有「浪子回頭」的可能了。
叫她學琴,她可能把鋼琴砸爛,把手指弄壞;叫她學演講,她可能撕碎講稿,大肆酗酒變菸嗓然後痛學台灣國語。
不要小看報復的意志。孩子沒有義務成為任何人的既遂犯。
阿米爾罕很幸運,孩子沒有他頑固,他把自己的意志打穿進了女兒們的意志,而且沒有把她們受訓挫折、失敗哭泣的臉創立粉絲頁貼到網路上。
因此成就了他與他的——後來尚且成為了背負全印度女性未來們,真是無比沉重的——冠軍女兒。
http://upmdebate.forummotion.com/t305-topic#2945
一位台灣辯手張哲耀寫的:〈變強的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