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想到微塵眾才連載兩年,以為有一部康熙這麼長。同時把這兩者看完,一雅一俗,都是遺憾裡帶著圓滿。哀傷時刻還帶笑。非常好看,都說不清楚是詮釋者蔣勳(雖然討厭美學大師這個稱謂)還是紅樓夢小說本身出神入化。蔣勳說紅樓夢迷人在她的寬容,大器,對卑微如塵的眾生都存悲憫。
“但我總覺得,藝術創作無法更上層樓,最終不完全是『才華』,常常是人性的修行不夠。不夠悲憫,不夠寬容,不夠安靜。”對我是大提醒。一直思考怎樣突顯風格或個性,以為那才能主張出自己,才算是創作或藝術。--然而不是的。或者說,不只是那樣。嗯,真好,真勵志。還有寶釵╳黛玉的一體雙生,也是常常需要面對的,圓滑和孤高的比例調配。作者不加褒貶,他只觀照,呈現。
在和張小虹對談的附錄裡他說,以後我們回憶起生活都會是買或不買iphone第幾代這類的小事,而不是小時候寫的我的志向。那都是假的,像另一種抓周。所以紅樓夢的原作者是好作家,沒有急於辨別善惡對錯,也不蹈道德和倫理的訓誡。連他一向排斥的作者考據都寫得誠懇,也坦承對誰是真作者當然在意,但也曾因而思考過考據與創作兩者關係的分寸。他說這本書像跟一生見過的人致歉與告別,如此慎重。然而既是回憶,便總是蒼涼的,如魯迅形容紅樓夢是「悲涼之霧,遍布華林」。
看,光是寫書摘就能表達我的愛意!
唯一不太爽的地方是,論及一切角色,蔣勳都能一直反觀,「不像台灣現在社會或政治上的人物……」然後就沒了。也不說到底現實人物差勁在哪。完全無效於針砭世事,只留下一種我讀紅樓夢並能反思很清高,但這個書以外的現實世界就是這麼汙濁,咳咳我要回我的仙界去了的印象。如果不打算、或無能為力處理,還是藏拙比較好。
2.
因為蔣勳,搜尋起紅樓夢。未完的前八十回成為多少人的疙瘩和痛,甚至拿前八十回、後四十回的詞面,來借稱緬懷的黃金時代和後來勢必的崩壞。
維基百科說,歷史上有無數人試著續寫紅樓夢,然而幾乎全殲。除了在筆法、藝術性上搆不上原作,更因為續寫者的年代離原著愈來愈遠,寫出曹雪芹、脂硯齋年代的事物,色聲香味觸法,也因此愈來愈渺茫……
所以似乎,紅樓夢未完只能是唯一的結局;文學史上難以攻堅的灘頭堡,真相孤懸在風中的疑問。從作者、脂批、成書年代、版本,到文本裡的「甄與賈」、矛盾的前八十回、佚散的後四十回,形成一個文本內外雜揉錯綜的謎團。讀者這樣前仆後繼、血肉成河地愛著,即使嘴上都像張愛玲一樣曰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