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主流媒體的「外國人」形象差異

(以茲證明我的社科背景XD)

六、結論

綜觀以上報導,「外國人」軸線的東南亞籍端報導似乎明顯較有層次,有政策說明、有社會新聞、有人權伸張,顯示其對臺灣已有許多深厚的衝擊與影響;反觀另一端來自先進已開發國家的「外國人」,報導層次就短淺許多,多半仍集中在一些瑣細、花邊的新聞上,通常也都是相當個人化的報導,因此他們有機會可以作為一個稱職的「友善來臺人士」,以引述的方式,在新聞篇幅中「適當地」表達他們對臺灣的驚奇與熱愛,並能夠順利、心甘情願地融入臺灣的生活文化中,不知是為顯示臺灣「國際化」之成功(且以「文化軟實力」征服「洋槍巨砲」?),或是僅為滿足片面的臺灣人對浪漫化他者之想像,亦或兩者皆是。同時,也少有對其負面評價的報導。


 


因此比較起來,東南亞籍的「外國人」報導,仍充斥許多觸犯法條、違反社會常規的「負面」新聞,然而與在臺的大量東南亞籍人士而言,這些個案幾乎冰山一角,卻要被如此不符比例地放大報導。本研究認為這是對「外國人」的差別預設造成,但也反過頭回去加強了對「外國人」的想像差異,如此動態且雙向的加強,將無助於臺灣廣泛的閱聽大眾了解這個族群更多。且在上文中我已點明,提及對「外國人」的政策時,仍不見「外國人」的聲音,僅扁平化為一個純粹的政策接受者,這點無論在對待哪種「外國人」似乎皆是。無視外籍(私領域或公領域的)勞動大軍、只讓先進國家「外國人」在美化政府「國際化」作為時現身說法,其餘宣布政令修改時卻完全被消音──是否能說這是種統治者(身為主流文化的華人)的傲慢?


 


確實,先進國家端的「外國人」呈現了相較於開發中國家的「外國人」,某種更「端正良好」的形象,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們被媒體篩選後,顯現出的「和諧」:如此無害,且熱愛臺灣。幾乎能為臺灣的「多元民族共存」形象再下一城。但彼端的東南亞籍「外國人」卻無能受此庇蔭,依舊被媒體形塑的「社會問題」形象所定影,縱有有識之士試圖平反,卻也僅見少數社論或投書,對整個新聞版面的影響可謂蚍蜉撼樹,社會的回應也多石沉大海。雖然在語詞選用上並無太過強烈的價值評判,但兩者所現身的報導內容卻是大大不同,因此最後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臺灣主流媒體對於「外國人」之報導,仍舊是「厚此薄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