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沒有獲得我心靈方面的感動(是生理?),
儘管催淚的同樣催淚儘管影評很努力妙筆生花極力強薦,
雖然有人說好笑的地方很好笑同時也有值得深思眾論的議題,
可是全片在喜宴那個轉捩點之前我都覺得「也未免太莫名其妙了吧?!」
就算在轉捩點之後,加以全片以那封真摯動容的情書旁白縱貫為經,
仍然感覺劇情破碎。或者是我太難被太貼近真實生活(?)的戲碼打動,
被催淚劑灌溢不然就是單純劇情走向養成偏食個性。
每個人都負載著一段故事,我們既是故事的載體也是主體也是受體。
而劇中的人物擁抱著的故事幾乎都是破碎的瘡口。
像是偷偷戀著老闆娘的鼓手(是學長。我到後面才赫然驚覺),
誰知道多少年如一日的竊愛,誰能說準這種故事的軌跡最後如何發展。
像是被不懂愛情的日本人傷過的Shino,
像是她不知作了什麼讓那張泛黃相片裡的友子從此不再理她。
像是代表不斷掛念著的復興恆春,誰知道下文如何?
像是男女主角最後是一起走了還是留下來了還是沒有結果,各自遷徙流離過各自的人生。
於是,破碎破碎破碎的人生之間,只用了兩個小時的劇幅把現下的路途裱框,
我們所見便只囿於此間,其餘的之前之後全靠想像按圖索驥去補全。
就算最後一起了又如何?歸為平淡或再次心痛,都不是非常態。
就算最後就此雙飛原地解散,思念的疼後悔的酸楚在歲月的裡仿若金沙隨淘洗愈加光燦。
縱使留下了刻骨的詩憶,仍然在長長的路上是一種磨折。
文學獨夫,另一種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他們通常對自己的寫作萬分自信,偶爾也或許會得到相對等的回饋。
談論到感興趣的文學話題便時常搶先一步高談闊論...
「我不喜歡它的文風。因為blablabla...」
失敗的文學獨夫文辭做作非比尋常,
稍微可看一點的文學獨夫初見作品也許喟嘆,認識本人後卻覺得好哀傷,
果然上帝開了一扇門也要關一道窗,怎麼那麼活在自己世界呢?
他從來不是壞人。
我覺得我現在好不會表達,算了。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Cape No,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