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還有一個提醒我覺得非常好:
3C不是一定不好,但如今的狀況已經不是2000年代初,網路和個人電腦剛開始進入家庭時面臨的「數位落差」:有人上得起網、有人上不起。
2010年代後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的組合拳帶來的困境,反而是社經不利的家庭、族裔的孩子過度使用3C。
這和「窮人肥胖」這個社會科學上的事實一樣,都很反直覺。
我自己就是手機成癮者,我滿自覺的。
但很幸運的是其生也早,就作者的觀點,我的前青春期幸運避開了組合拳的重擊,但大學才開始的「火星體驗」也並沒有比較快樂,所以我滿替作者所說的2000年左右出生的小朋友擔心--也就是我的學生們==。
套作者的話,他們是「生活在火星」(而不是擁有現實環境的地球)的第一代,是大腦、心智被組合拳給「童年大重塑」的第一代。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城市就開始把孩子街區驅趕出去,從遊戲和生活的空間驅趕出去,把條條大路留給機動車。
1980到1990年代以降,隨著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英語世界(其實不只)的家長認為讓小孩自己在外太危險了,所以對孩子「過度保護」,包括但不限於:
不讓他們自己上下學、不讓他們去找朋友玩、不讓他們離開家長視線--甚至還立法容許「熱心」的其他家長可以向國家檢舉你的失職。
然而,對現實世界過度保護,卻對網路世界過度不保護。
社媒巨頭們沒有一家在認真驗證使用者的年齡,而且剛好相反,他們深知童年的習慣會伴隨一生,所以是刻意在開發、「勾癮」學齡的使用者。
因為你不開發,不留住他們的注意力,競爭對手就會動用所有技術把他們挖走、勾癮住。
但組合拳已經強烈衝擊仍在發展中的兒少心智,以前讚嘆的「無遠弗屆」,現在是不設防的歡迎「無遠弗屆」的陌生人來點評你的一切,且觸動人類比較的本性,但用的是失真的美貌濾鏡、無底洞的操作設計,讓人「過度比較」,讓尤其是青少女,更大量的陷入焦慮、憂鬱。
(青少年遇到的問題則是情色放題和電動成癮,導致社交和睡眠雙剝奪)
作者認為應該嚴肅考慮,用立法,或者至少尋求一定規模的家長共識,拒絕兒童使用智慧型手機、16歲以下禁止註冊社群網站、入校強制管制手機使用,並且多多開闢讓兒童、青少年能進行無結構遊戲(=大人幾乎不干預)的自由時間與空間。
他說:把孩子們從火星帶回我們身邊。
我只要有出門,就不會一直黏在螢幕前面。可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宛如受困在高堡的長髮公主👸,這種日子眼睛就很容易不適,也會因為機械般的刷社媒、youtube和pxrnhub,而深感浪費時間和自己是廢物。
雖然是需要獨處充電的I人,但和朋友們實體的碰面(或者講講電話也可)會讓我振奮起來。我很常說:「我好久沒出門了,讓我多講幾句!」
人類成長需要真實的接觸、真實的人際關係(而不是虛擬裡匿名或零門檻來來去去)、真實的五感去探索。光是走路就讓我無比開心。
線上開會也永遠不能取代線下交流,哪怕只是坐在無心戒酒裡酗酒。這在我自己這個老頭身上都確信無疑,更不用說火星第一代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