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


‧《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作者:吉見俊哉
好看,大學時完全看不懂,還二手拍賣,這次再愚蠢的把它買回來。想想,其實吉見俊哉從來沒讓我失望。雖然到中間,又漸漸厭煩他文化研究過多詮釋和抽象概念(比如「視線」)的路子。不過大抵仍是相當不錯啦。

問題意識很簡單:日本如何成為世界上最親美的國家?(有統計的喔)

戰後盟軍最高司令部(科普一下,即所謂的GHQ)對東亞的盤算,和日本統治階層吻合,所以化戰爭煙硝於兩情繾綣,創造出對外抵抗共產主義的東亞經濟中心、對內以美國式資本主義為尚的國度。

作者提及,軍事化的任務不必日本本土負擔,只要交給沖繩、臺灣和韓國就可以,日本在戰後被美國體制編派的任務是:負責當東亞火車頭,好好拼經濟。

接著話說從頭,從培里與他的黑船開始,到戰時、戰後,「美國」這個元素百年來在日本內裡的波折變化。

日本談論起美國自然是千頭萬緒。這趟旅行,北朝鮮小鮮肉說,北朝鮮選了跟投靠美國的南韓不一樣的路,它們選擇自立,以致今天手中握有核武,領導人能跟美國平起平坐。要不是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

(日本我不太了解,不過右翼似乎是民族主義份子,要回復大和榮光,掙脫美國的宰制;可左翼又親中,那到底親美的是?_?中間偏右的保守自民黨嗎?)

身為反共長城、接受美國捐輸的一塊磚瓦,戰後中華民國也有如鯁在喉的美國心事。

不過處理戰後臺灣的美國因素前,眼下更亟需被處理的,還是複雜程度至今仍讓同胞腦矇,遠遠超越美日曖昧的中國情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