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學導航秋季班】
2018-09-19
那時,困惑的樣子還很新:張大春
/朱宥勳
*專家論(作者論):傳統但較少了
-張大春崛起於1970s末期
-1977鄉土文學論戰:我們到底要不要寫身邊發生的事?還是遙遠、永恆,看起來高大上的東西?
-表面上是文學,但更是戰後統獨議題第一次浮上檯面
-臺灣文學根深柢固的兩大陣營再次碰撞:現代主義(exY市、M島XD)vs寫實主義(角色不太會心理獨白...)→後來彼此漸漸融混,張大春就是此融混下的第一代
*1980s新媒體,因應副刊全版的字數上限,1萬字左右的馬戲團之王誕生,極限壓縮技術,定義了往後三四十年直到現在的「好的短篇小說」
-林燿德(另一個、早逝的張大春)為了對付老人,引入了特殊版本的「後現代」
*張大春「宣稱」他不相信所有的真實
*幾個理解張大春的路徑:
1短暫的寫實主義
2戲擬鄉土文學
3對語言的不信任&過度信任
4(假的)破壞線性
*寫實主義認為:有些真實比其他更值得寫;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行動(不只是看見什麼寫什麼喔!)--你對誰寫實、對誰不願意?是一種道德/政治判斷。
-對張大春而言,他(寫實的)筆尖對著外省第二代
-寫實主義小說會假裝是第一手經驗 ex外省流亡故事
1短暫的寫實主義:〈雞翎圖〉
-鄉愁的世襲
→弔詭:作品的「好」是以經驗的匱乏換來的
2戲擬鄉土文學:〈再見阿郎再見〉(發表在很接近論戰爆發時,很壞)
-假貨、贗品很多,以次充好的寫實主義文學很多,而它們的模式又很固定
-挑戰寫實主義「經驗藉由作品轉譯到讀者身上」的預設:「你以為經驗這麼好取得嗎?」
-拿模子想套出經驗的訪問者,結果怎麼套都套不進去。模子哪來?寫實主義的陳規。張大春就在嘲笑這個
-又是「經驗的二手取得」的浮現
3對語言的不信任與過度信任:〈將軍碑〉
-不信任:沒有真實
-過度信任:但我能利用語言騙過你
*推薦序詹宏志〈幾種語言監獄--讀張大春的小說近作〉
*其實純粹的後設很無聊,要能扣上、來回於寫實,作品才會有厚度,比如這篇
-你還能開口說話表示還能撒謊,表示你還知道真實是什麼→張大春邏輯/弔詭:真實要用謊言來建構
-「那是您的歷史,而且都過去了。」
-「你到底反我什麼?你到底信什麼?」→問錯問題了,張大春會說:沒啊,沒反什麼也沒信什麼。
*沒有什麼是需要固守的、是真實的,但同時,又只有他的外省族裔身分、他的中國認同--是真的
4(假的)破壞線性:〈如果林秀雄〉
-「樹狀圖小說」不斷告訴你「什麼事沒有發生」(如果發生了另一件事...)
-純熟到不需要提及語言不可信、語言可修改--張大春現在直接演給你看了
-為什麼說是假的?人類還是會執念於敘事的線性
Q他的歷史比較穩固,所以敢於玩弄技術、聲稱不相信一切。但本土化運動崛起後,會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歷史變得危險,而開始比較誠懇呢?
A我覺得有,而且是種焦慮,如近年《大唐李白》開始做細密的考證,告訴你「這些都是真的喔~」、幾歲的時候李白做了什麼什麼唷~這種洗盡鉛華,對一個經歷過後現代洗禮的作家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且他不像朱天心,寫一些身邊的瑣事跟你講:你們為什麼都不記得?而是挑中華文明最顛峰的盛唐、李白
*技巧高峰:《城邦暴力團》
*誠懇代表:《聆聽父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