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成長




最喜歡的話題:「你們下一階段的計畫是什麼啊?」「你對目前的生活滿意嗎?」總要把日子聊成人生哲學課才甘心。從二十歲就有這種弊病,逢人就纏著追問,為大家的篤定無疑感到敬佩。抬起頭來,好像只有我一人背對千萬人前進的方向。

可是向他們坦白忐忑,也聽他們分享人生艱難,再貌似篤定也有巨量徬徨,少年時金光閃閃的心靈,也會蒙塵,受現實淘洗。這些過程都跟我一樣。於是有齊步邁進的感動,雖然登的是不同的山頭。

酬酢飲宴就不是我的擅場,有時也覺得可惜啦,觥籌交錯的除了情感也有資訊。不過狂歡終究是一群人的孤單,曲終人散還是只能對著捷運的玻璃窗,看進自己深深的倒影。

Brian說以前一起倡議的朋友,都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好糟。他漸漸覺得,先把自己過好比較重要。掂掂斤兩,看看能交換多少價值。沒有就去創造,不要憤世嫉俗,也莫唉聲嘆氣。

Amie則一直過得很精彩,對貧乏的工作感到焦慮,身體簡直內建了反制躺廢的本能,可否也幫我安裝一個?所以找了許多課去上,過著令我羨慕的獨立、持續學習的生活。

Devil更不用說,每次上臺北都去蹭水蹭電,她是第一個跟我說很期待三十歲的女生。終於脫去二十幾歲沒專業、沒錢的窘境,可以自信的站穩腳跟,踏上理想生活的最初步。

就覺得這些人為什麼可以一直進步和永遠有下一階段的計畫。厲害的人真的不是天才,天才本來就厲害到不需要崇拜;厲害的人是想著下一步想要什麼,並付諸行動級級提升的人。

當然我也問,究竟該用什麼來評判自己有在進步?以前有超級明確的量尺可以說:喔這課我學會了或我還沒學會。但現在呢,是靠收入嗎、人脈嗎、知名度嗎?其實《傷心咖啡店之歌》朱少麟就這樣再現了九零年代臺北,他們的提問到了我們身上還沒過時。也知道這說不定只是庸人自擾,也許「必須要進步」或「必須要證明自己有在進步」帶來更多沒必要的焦慮?

可我不知道,我們也沒有答案。

臨走前Amie說,我們的結論好負面喔。Brian說,應該是這樣講,選擇你自己喜歡的生活,一定有人願意欣賞你,(出價)跟你交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