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意外的國度》:臺灣可以繞過中華民國嗎?




1.
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預測都一樣--內戰後的中國,將重回民初時的地方割據,因此蔣介石開始被美國排擠、讓他被下野,美國開始施力籠絡中國邊疆可能的反共領袖,包括臺灣。--但也都失準了。

2.
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舉棋不定要退去哪,臺灣、廣東都有可能,臺灣不是最好的選項。但外界看他對陳誠、蔣經國的人事任命,猜測很有可能是退往臺灣。但他究竟是何時決定撤臺的?至今莫衷一是。

3.
除了幾個熟悉亞洲事務的將領大聲疾呼外,美國本來對國民黨剛收復的臺灣不太在意(這輕忽也可能是二二八的遠因),直到發現國民黨親共派很可能和共產黨組成聯合政府,那麼臺灣就無法避免一個有共產黨成分的政府統治,這才讓美國設法積極介入起來。表示只要戳對點,臺灣就是美國亞太戰略不可等閒視之的部分--從二戰末期就是如此。

--

一直好奇,為什麼當時國民黨是退到臺灣,而不是海南島?分別是「中國第一、二大的島嶼」啊。看地圖猜是瓊州海峽小,臺灣海峽險,海渡困難。

自然地理的屏障的確是一回事,但人為選擇也是一回事。共產黨席捲全大陸後,國民黨曾有一段時間,真的剩臺灣、海南和閩浙外海一串零星島嶼。

人在臺北的蔣介石擔憂的不只是兩島遙遠,調軍與後援困難(所以偷偷從海南島撤軍)更清楚:海南島是粵系、桂系的地盤,沒有他置喙的餘地。雖然同屬國民黨,卻分頭跟華府爭取美援,令蔣大為光火。

結果,海南島與浙江外海的舟山群島,在解放軍未主動出兵下,反由臺北選擇撤守,讓華府情報圈非常驚訝。

如果中華民國有這兩個島不是很嗨嗎,認真包圍中共耶,比靠得住更不易側漏,國內航班就會有臺北—海口、高雄—三亞航線。投兩個省的省長,沒有葉爾辛效應,楚瑜連任。時機成熟說不定還能分別獨立呢,畢竟國土不相連,統治成本太高~

--

蔣介石一度要撤軍金門,把兵力集中防守臺灣,是當時以私人身分前來協助當局組織軍事顧問的美國海軍上將Cooke極力反對。

其實蔣的決策也有道理,因為稍早美方發出一則聲明,表示航入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將不負責擔保國民黨控制的中國東南島嶼之安危。

Cooke的想法是,主動撤軍金門,等於拱手讓給共產黨接收,看起來就像示弱,而且「會對臺灣乃至於整個自由世界造成消極的心理作用」。(240)

臺澎金馬的匯流、中華民國的臺灣化,來自一連串陰差陽錯。也許一念之間,今天坐擁的版圖、人群的國籍就不一樣了。那我們憑什麼理直氣壯的要根據某一則條約--而且根本沒寫明的條約--來「恢復」到某一個年代的樣貌?

我是覺得要談臺灣前途,不能繞過民國。即使你再恨毒了它。不是課本那種政權視角的政府史,是臺澎金馬和該政權互動,相互咬合的過程。

對,還沒到厭煩的時候,我們根本讀得不夠。

--

1950年代早期,美方替蔣安排了反攻海南、控制華南的計畫,遭到蔣擱置。蔣高呼光復大陸,只是為了套取美援,與存續外交與統治正當性。

然而到1954年第一次臺海危機(金門炮戰、丟失一江山島、大陳島撤退),臺美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時,對美國是否協防臺澎之外的外島,卻刻意模糊帶過。一方面嚇阻中共,另一方面也阻止蔣以這些外島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

就事實而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確實消除國民黨對美國將轉而承認中共為中國代表的疑慮,但也從此「海島化」中華民國,將其軍力框定在臺澎(金馬)的守勢格局裡。

爾後任憑蔣在第二次外島危機重兵駐守金馬,或者1960年代以「國光計畫」推動軍事反攻大陸,都沒能逃脫美國的影響力,與受縛於條約、從此臺澎金馬化的中華民國。

(所以蔣對反攻大陸是真正的態度反覆,還是因應環境而作投機之修正?)
(還要另找有明文把臺澎金馬寫在一起當成共同體的條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