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薛丁格的台北節慶前夕


1.
節慶前夕的台北,變成一座海市蜃樓,
一座看不見的城市,只輾轉流傳在馬可
波羅向可汗輸誠的謠言裡:暗香浮動,
閃爍其辭的存在著。東區街頭有一股低
低壓抑的歡欣,隱隱躁動。隔著人群看
著人潮,覺得安全。喧嘩的笑臉很難讓
人像平常一樣,膝跳反應的感到寂寞。
等待節慶的城市像被套上濾鏡,色偏的
風景裡幸福很窸窸窣窣。


離開工作室前,房間的燈還沒關,大多
數人已經離開,平常摩肩接踵突然多出
很多空間,連輝煌的日光燈都有點虛無
了。還有人三三兩兩回來,打過照面,
埋頭吃便當,間歇認生,都跟平常一樣。
只是記得煞有其事的打躬作揖,新年快
樂洋洋得意。還沒離開台北的,一撮人
行走坐臥,來往進出,皆與平日無異,
只是人少了總是放輕了手腳。就待著也
不尷尬,很愛彼此不用說明,共享熄燈
前的安靜。


2.
跨年那天,卸下熙娣妝,從ATT 一人沿
著信義路走回家。城市的人群信步走在
新年的風中。我都說新年是個魔術,是
點石成金的謊言:我們自欺欺人過了子
夜,曆法就拗折了線性時間,就能把堆
積成山的錯誤清倉,瑞氣千條鍛造新的
開始。但煙花和祝福才在身後施放,難
得在遊行外的日子,能光明正大走在寬
闊的四線道上。彷彿不約而同,訴求輕
微的失序,捍衛夜色的酩酊。也就心軟
的相信了這個魔術。


跟著人潮走進通化夜市時已經凌晨兩點,
但阿婆水果一如預料延後收攤。從遠方
看見綠色船帆,一燈如豆,沙漠中相逢
金鑲玉,爽而窩心,瞎買一堆水果,結
實纍纍回家。


3.
最喜歡台灣了,可以跨兩次年但只增長
一歲。阿婆連續兩天提醒我,開到今天,
休到初五。龍門客棧閉門稍歇,江湖俠
客的減重計畫和飲食健康只能自理了。
過完年再來向體脂肪宣那永恆的戰。現
在,該舞龍舞獅的去舞龍舞獅,該綵衣
娛親的就綵衣娛親。暫且讓我閃爍的迷
戀著此刻薛丁格的台北;既愛又不愛著,
既存在又不存在著。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誰說青春留不住》


照哥還是繼續負責導讀大部頭經典好了。我認真的。抒情文不
優,濫情;敘事文不優,呆板。還是繼續引經據典,寫史說理
就可以。我還是你的讀者,沒問題的。


嚴格說來,這本書的重出版,對讀者的意義,並不如作者想像
的巨大。作者說,這本書是因為2014年太陽花運動,而重新翻
找出來的內容,他年輕氣盛時與自己、與外界的對話,貌似要
為當今的台灣下個註腳。但時移事往,調度的論理與思索不一
定合身了,詮釋力不比人(為太陽花寫的專書)強;且內容發
散,有作者對時局的思考、來信的回答,也有給「妳」的絮語
(啊莫名其妙啊)。所以這本書比較像作者自己對青春的戀棧、
致敬或whatever什麼可告人不可告人的心結動機,是他的自選
輯。其實,自費出版個幾十套分送給親友就可以了,倒是不必
大費周章,煞有介事這樣「應景」。而且老實說啊,我從運動
當下就很注意照哥的臉書評論了。既然同二十年前野百合一樣,
分配的工作都是「阻止運動墮落」,那麼不妨好人做到底,給
我們一部真正的、具體的分析吧。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中國軟實力


這幾天最震撼的幾件事:薇薇姊離婚了。
明明不認識,但從《奇葩說》追到《超
級演說家》又蜻蜓點水的跟了幾部辯論
視頻,變成很愛打她陳詞逐字稿的鐵桿
粉絲。也許是辯論這個比賽/表演,大
量使用語言的性質,讓觀眾我以為從她
所持的立場與拋出的觀點,就好像能夠
認識她這個人。連辦微博都是為了訂閱
她,下節目以後貼身跟拍。勉強抽離一
點來看,就算在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她
這種人,也會是我身邊那個嘴最賤的良
師益友。還有一個巧合:我們的生日是
同一天。(如此綿密的攀親附戚啊)


自稱死硬理性派,人稱溫柔一刀,十步
之內無人可以近身。微博上毒舌刀光劍
影,相形之下她的私生活就被密不透風
的防守。離婚的消息一出,小夥伴我都
驚呆了。難免八卦的意味,但總是心疼
居多。雖然包裝在一層一層邏輯嚴密的
體悟裡,不免俗數落著好事的傻逼,卻
還是偶爾閃現「失婚中年婦女」沒藏好
的淚光。在幾次涉及情感或婚姻的辯題
中,有時突然有點突兀或蛇足的論點,
這才後知後覺,想起她意味深長的自嘲。
據說從《奇葩說》開錄之初,就已經在
處理離婚的事--甚至就是為了避免閒
下來,才答應參加節目。最近微博網友
扮演她口中的「催睡局」,原來也眾志
成城,一點一點、毫不知情的,陪伴了
她情緒底的失眠。強悍的人偶爾示弱,
卻又語帶傲嬌,讓人格外不捨。


很愛她,真正的女漢子。


另一件是:讀完《三體》了。如果可以
像《三體》中,人類世界的記年方式,
我的閱讀紀元應該加上:2015-01-21~
02-10,此前的等待都是為了遇見《三
體》這樣的書,此後的閱讀都將挑戰
「三體障礙」。小說就是要:好看最重
要。anobii有一篇用STS分析《三體》
(作為中國本土科幻)出現在現代中國
的意義,很有意思,只是又有點愛掉書
袋。可能也因為自己沒什麼自然科學背
景,不會被知識性的細節錯誤干擾。它
是很類型的類型小說:基本上角色性格、
人際關係刻劃薄弱。但情節很強、梗很
多足以喻為科幻界金庸,套句我最愛的:
缺點可以忽略不計。劉慈欣扭轉(或說
尋回吧)我對好小說的認定,也取消了
小說、乃至一切敘事的意義。


這是科幻敘事專屬的大絕,97大蛇全螢
幕無差別攻擊「歸於虛無」(無)。
來自我重複一下:「在光年的尺度裡,
偉岸的情感、浩瀚的記憶,都被迫欲辯
忘言。撕肝裂肺的吶喊,都只是遙遠星
系的一渺微塵;天崩地裂的痛苦,都如
日常生活本身一樣瑣屑無聊。在深淵一
樣的宇宙裡,被迫直面的巨大命題:人
類算什麼?將往何處去?成為唯一有意
義的問答。只有人類的命運,與企圖拯
救人類命運於倒懸的科學成就,是可堪
謳歌的英雄史詩。這也是末日題材有致
命吸引力的原因嗎?在那樣的處境裡,
作者才得以實現推到極端的思想實驗。」
有一陣子,我的部落格叫「存在於時光
之外」,忘記又是哪一本書的啟迪。總
之《三體》讀到最後,發現人生像在鏡
室裡的迷宮,偶爾會撞上從前的自己。


好了,因為很懶所以不寫心得了,而且
爆雷就沒意思了,就當作不進入劇情細
節的理由吧。反正從此以後,記得我是
個殆無疑義,堅貞的科幻控與(偽)天
文迷,就可以了。


這是一個人,一套書,作用在我身上的
中國軟實力。權充近況更新。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我發現這本書,其實很像市面上汗牛充棟的勵志書籍,的學術、
知識版本,或說包裝得比較有歷史、比較像樣的版本。無非都
是鼓舞「你可以做到」,要你擴張自己的能力,鍛鍊信念像鍛
鍊肌肉一樣,反覆在挫折、世道面前繃緊神經。但我的評價竟
不否定這本書,反而,我很訝異,原來讓你意志充血的勵志書,
「可能」不僅僅是瞎扯,而是有說法的。我認為所有的知識、
一切的論述,都只是在「找一個解釋」。能夠說服你,或合用
於你的,對你就是好的解釋,好的說法。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帶來的empower。那足以媲美大力水手扔進
嘴裡的菠菜,月光仙子手上召喚水手服變身的寶盒或魔杖。那
使瀰漫悲觀和犬儒,簡直蔚為一種流行的,我的交友圈(很想
貼上「知識份子」或「文青」標籤),突然都變成脆弱的紙老
虎,作者的倫理學成為戳穿他們的尚方寶劍。不是說研究經濟
學的人會變得比較自私嗎?(我忘了哪篇論文啦,大一讀的。
你能說那個教授所代表的這個學問、與接受了這個學問的小朋
友們,沒有沉迷於製造群體間,如經濟學與社會學、資本家與
小老百姓/勞動者,的壁壘嗎?我不能!)研究結構,變成
(假想的)結構的奴隸,也不是我杞人憂天。


我只是想說,為什麼選擇散播、信奉正能量?是來自倫理學的
提醒:對奠基於自由意志、你的同類也就是人類們,進行選擇
的信心。也因為「過更好的生活」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包含
肯認物質的價值、愉悅(特別是:性)的價值。既然我「能夠
想過好生活」,也真的「想過好生活」,在這條路上也願意致
力於過好生活,那麼就沒理由自我摧毀,裝遜,刻意說喪氣話,
擺「不相信一切」的派頭。


OK,OK,我知道這種「倫理學提醒」是如此建立在吃飽穿暖的
經濟/物質層次上。但到底So what?世界上還有人不能過這
種生活,不代表我們也要苦行啊(包含不去思索如何能讓自己
過得更好、得到快樂),而苦行就能讓別人就過吃飽穿暖的生
活嗎?言必稱結構限制的人,好像,很常以「你怎能不食人間
煙火,過那麼爽的要大家跟你一起爽呢?」→「有人不爽所以
大家都不准爽!」的均貧手段試圖贖罪。這些「我們」(嗯我
在其中)多半也使用了很多階級優勢的權力和資源。沒意識到
而夸夸其談的人所在多有,但意識到了卻只沉浸於自己的罪惡
感,也是無濟於事的文青情緒。


至少,我不想再當一事無成、鬱鬱寡歡的半吊子知識份子了。
我討厭社會學帶來的無力感,討厭分明是紆尊降貴的魯蛇文化,
討厭用「困難生活節」來自嘲的失敗者(但也沒有愛簡單生活
節就對了)。我明明可以那麼孔武有力,逆反著一切來人的灰
暗臉孔走到今天。我明明可以簡單的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成
功。這是我在羊腸小徑上,自願釣在眼前的星星。有了這個願
望,才會指引人,前去擁抱整片星空。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時光命題


Y離開好一陣子,我才開始感覺內疚。
再碰面時,觥籌交錯,近況更新,一度
忘記當時的我們是怎麼了。直到一個出
奇不意的問題,換來不假思索的回答,
過去就連本帶利回來了。僵持的困境,
翻來覆去,爭執不下的價值對峙。真的
好疲累。時間在走,但不肯進步的我們
陷在糨糊裡。原來原地踏步,是這麼容
易的事。拔足再涉,要作多少功,甚至
白費多少力。更歪腰的是,把腳放下,
以為安然無恙,但這是不進則退的殘酷
世界,已非前流。


回憶起來,相處的日子,朦朧又銳利,
足以將人驚醒,懷著悵惘,再迷糊睡去。
奮鬥的生活像夢遊,頹廢的日子睡得深
一點。也有人認為是裝睡,別人叫不醒。


最近睡前讀天文學的維基頁面,有些時
點像李亞普諾夫時間,往前一步,就是
再也不可預測的混沌。我們像海王星在
星空中俘獲的海衛一,彼此牽制,軌道
逆行;有時狹路相逢,有時失之交臂。
「那一切在我眼前流逝,像雨中的露珠。」


以貌取人


「不以貌取人」的諄諄教誨,是錯的。
它對的時候只發生在,皇帝微服出巡,
或者王子虎落平陽,最後東山再起、賞
善罰惡,這類肥皂劇情要硬塞的道德啟
示裡。現實生活中,well非常遺憾,人
是社會性的動物,對於對方以「貌」傳
遞的訊息是敏感的。


這裡的「貌」不單指顏值高低,「貌」
包含哺乳類千變萬化的眼神,還有儀態、
衣著的形象--社會學說的「體現」
(embodiment,具體化),可以表達認
同,可以虛張聲勢。這個訊息的傳遞可
以有意為之,但更常無意流露。就算不
特別整飭,也會不言而喻的洩漏秘密
(我其實是),或先聲奪人的替你代言
(我反正是)。


人的全身上下都洶湧著具體符號和抽象
氣息。這些線索用來判斷人,多半是準
確的。型男不容許眼鏡髒污,甚至根本
不戴;塗著螢光粉紅唇色的靚妹,不太
進行動漫少女的天音問答;戴放大片剪
妹妹頭的底迪們,又怎麼能說自己愛的
不是葛格呢?


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是說,以宇宙的年齡(足以演
化出智慧生命)和龐大的星體數量,星
空中應該已經充滿智慧生命,然而卻不
曾發現具體證據,甚至電磁訊號。我覺
得《三體II》的「宇宙社會學」滿好的
回應這悖論。它奠基於兩個公理:1.生
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斷增長、
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在宇宙間交流與移動不易,所以猜疑會
無限延伸,沒辦法肯定對方的善意;雙
方接觸後,猜疑鏈形成,但技術爆炸只
是眼皮一瞬之事,想想人類雙元革命到
今天不過三百年,星際移動可能就要以
世紀起跳,在到達(無論侵略或親善)
之前,對方可能早已從弱者一躍成為比
你強悍的文明了。因此,「宇宙就是一
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
沉默比暴露安全。我們現在的宇宙,才
會如此寂靜。


軟弱的人類


看到科幻中,無論是人類自己或者地外
文明,對人類的情感嗤之以鼻,斥之為
怯懦時,總會在情節裡、或作者忍不住
跳出來的旁白中平反,仍然要我們相信
愛、憐憫、慈悲……。我也不是愛灌雞
湯的人,但每次還是忍不住淚光閃閃。
這是個不朽的陳腔濫調,永恆的雪泥鴻
爪。


我想,若真有地外文明,讓人類自覺偉
大的,並不是相形之下,必然外強中乾
的船堅炮利,而是怯怯懦懦、曲曲折折
的藝術作品,苞藏起來的愛的密語。文
學、音樂、理論體系……人類文明細細
織就,春蠶到死的向光面。它沒有讓我
們抵禦地外殖民的神兵利器,只有在末
日的灰飛煙滅前,能夠為了曾經為人而
驕傲:


我們曾經如此努力,要克服血液裡的叢
林法則,基因中的弱肉強食。選擇了貌
似軟弱的和平,也選擇了文明。


嘿,我要走了


那天經過二二八公園,高中時對人生的
徬徨,天大地大我無處可去的茫然,全
部排山倒海回來。昏黃的燈光是恍惚的
招喚,青春一下子就燃盡了。可當時,
覺得全身都是力氣,卻被學校、被舉目
無親的台北圈養著,困著。世界觀是考
上好高中歷史就到盡頭啦,上了高中又
打燈照眼前兩呎路,最後一年才重蹈覆
轍那套考上台大人生就含笑而終啦的認
識。


補習班空調的溫度,日光燈閃爍的頻率,
沉沉的馬達聲,沙沙翻開試本莫可奈何
的筆記,細細的耳鳴。面無表情,不知
道自己為何在這裡,未來要走向哪裡去。
整個青春期只能消沉的痛恨自己。也是
大包小包,離開排隊搭公車昏沉沉的回
家部隊,逸脫軌道,走在無光的二二八
公園旁人行道。高中男生們自以為很值
得玩笑的影射與黑歷史,實則只是為了
證明自己的陽剛。這我當然要很久以後
才能明瞭。當下只是痛恨公狗窩一樣的
男生班。覺得這裡太適合讓給《孽子》
裡那一票同志了。如此晦暗,燠熱,迷
惘。繁華市儈、廉價倉促的補習街旁一
爿異質空間,彷彿沒有歷史或原因,始
終洞開而存在。


我沒有哭,我沒有哭。最後還是得搭上
脫班的公車,一路回不屬於我的房間。
這次再去,發現我長大了。還是有種小
孩來不及想起自己已經長大、不再無能
為力的,惘惘的恐懼。但畢竟我已經這
麼熟悉台北,我的大部分朋友、生活都
在這裡,離家也已經久到足以磨消疤痕,
風平浪靜了。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我或
許是離開家鄉以後的日子,最有方向感
的時候。


我開始確信未來能夠過怎樣的生活,漸
漸內化憂慮與驚悸,吞下羞辱與誤解,
長成對未來的把握。我可以用這個把握,
轉身抵抗黑夜裡詭影幢幢的魔,嚇唬年
輕時代的自己,放手一搏不敢想像的以
後。


手機


用手機的時候,深刻的感覺:新科技沒

有根除人類生活的問題啊。或者說,嗯
對,它確實減省很多麻煩,但也製造很
多難題,創造很多新的焦慮。舉最常見
的兩個,證明不是我毛多難搞,杞人憂
天。


其一是電量恐慌。明明口口聲聲要你輕
巧移動,隨時可辦正事,提升生活品質
或工作效率,結果反而逼得人一整天要
尋尋覓覓,唯插座是瞻,繞插座三匝,
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哪門子可攜(mobile)
啊?好,為了解決電源短缺,所以衍生
出形式各異的隨身電源。以現在電池效
率不知為何差勁得倒退十年而言,幾乎
已經變成必備周邊(哇,突然想起以前
手機還有簡配、全配,旅充、座充。都
消失了。時代的眼淚~),所以買一支
手機就等於還要再買隨身電源。不只疊
床架屋,還拖了一堆雞零狗碎。只是為
了確保手機隨時有電,可以隨時兌現手
機們曾經信誓旦旦對我們的各種承諾。
(你要我買的時候說得多好聽!拍得多
商務迷人!)


其二是已讀不回。最困難的不只是「已
讀」,最困難的是--柯市長已經示範
給我們看了--通常我們做某件事情愈
容易,其他人對待這件事情的標準就會
愈嚴苛。「聯繫」愈容易、成本愈低,
「被聯繫」的品質要求就會陡增。從手
機出現的來電未接,到現在的已讀不回,
人類對「即時回應」的需求急速攀高,
耐心不斷被更迅捷的聯繫方式減損、消
磨,帶著一支手機有如把頭獻給緊箍圈。
不論是上司的勞動命令、或戀人的情感
綁架,愈來愈緊密、輕易的聯繫,已經
讓人際原有的彈性、閒暇,間不容髮了。


再提一個好了,你應該也發現很多3C都
內建自死系統。如果硬體沒有買新的就
更新作業系統,手機就瞬間龜速化。所
以只好降格以求,容忍比較舊的作業系
統或手機型號。是沒差啦,只要學會抗
拒新穎、時尚感、噱頭十足的新作,還
可以撐一下。或者本來就不豐的電容量
隨時間更節節敗退,好像技術門檻真的
有那麼高似的,總之愈用愈不便,就是
要你正中下懷,乾脆另買新機,被丟的
手機甚至不見得有壞。「計畫性汰舊」
存在久矣,最經典的例子是電燈泡,歡
迎谷歌。這世界顯然不是直線前進的
(技術突破就製造出超高電池續航、永
遠高速運轉的手機),但我們往往被困
在其中不自知。有時候,尤其是想避世
時,很希望有朝一日能斬草除根手機,
這個愛在那鬼叫、發號施令的暴君啊。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