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第三勢力


我喜歡這次選舉。我喜歡我們這麼熱愛這個國家。這麼多青年在地方埋首努力:檯面上的候選人和他們走進阡陌的團隊。

還有更多本來就致力社區營造、返鄉創業的年輕人。

要抗拒都市的磁吸真的很難。我就做不到。要糾纏進地方複雜的人際網絡也很難。我也做不到。🤷‍♂️

只配作一隻?四體不勤的?閒雲野鶴。(緩緩鼓翅)



忘了跟誰聊起,為什麼金馬第二高票不約而同是台民黨?

他說:「不想投民進黨,國民黨又投不下去。台民黨不是說藍綠一樣爛嗎?」但時力也是這樣啊?

「然後又親中。」OK,得解。



小黨林立,但形成氣候的只有台民和時力。媒體結論:會投小黨的就是不滿藍綠,所以兩黨都打才能作出差異。

側翼則全軍覆沒。因為除了更radical的理念型選民,否則為什麼要投小不投大?大黨告急牌一催,選票就歸位了。

按照這個想法,如果想要有國會席次,時力的路線是對的。

單一選區限制下,除非和大黨合作,受禮讓、拿資源(曝光、樁腳、團隊),否則幾乎不可能選贏。陳柏惟、林昶佐都是這樣來的。

吃人嘴軟,如果又堅持要強力問政,叮爆恩黨官員,就會被稱背刺。

小綠和背刺的路線之爭,去年家變的發展就是:小綠派退黨,和大黨合作;背刺派棄守區域,但作出市場區隔,全力轉攻不分區,吸收政黨票。

這還是選制的限制啦。藍綠捉對廝殺,又上綱到亡國與否,等於所有縫隙都填滿水泥,沒有突圍空間,誰硬選就是以私害公的分票戰犯。

但我不懂的是,從第一次政黨票民調來看,台民都是時力的最大對手,又時力也標榜護主權,那更是應該拿來操作台民對於抗中保台的虛無、散漫。

直接導致台民一舉超越時力,成為第三大黨。

時力要厚植實力,的確是他們已經在做的:用複數選區的選制,先往地方議會送入大批年輕公職,讓他們回鄉蹲點,深入基層,林立口碑。

等到真的有實力,再在地方執政或國會單一選區(都是只選上一個嘛),和兩大黨三足鼎立。

目前看來國民黨會隨老年漸漸死光而慢速瓦解,「樂意被併吞派」在台灣流失殆盡,那就來到本土右派民進黨和本土左派互相競爭的時代了。

真的希望不要再被亡國感綁架,秩序繽紛的可能在主權喪失的威脅下,終究只能坍塌成扁平的選擇。多年前人們說的「毒蘋果與爛蘋果」之爭。怕被併吞,台灣人永遠只能含淚投票。

這健康嗎?該咆哮時還是得咆哮起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