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蕭老師在他的國文課上,把我和逸馨的文章選為指定教材,期中考時有部分學生選我們的作品評論。非常感激蕭老師幫我確認同學們的意願,讓我可以將他們具名PO在這裡。
不過並不需要為了讓作者開心,就無條件同意作者。身為作者其實更歡迎討論甚至挑戰。不過這當然很難,因為對該領域不認識的話,其實是沒辦法提出什麼好問題的。也是因為這樣,不管在任何領域,都要給自己時間。這也是現在我的法學老師對我說的話。
好了不老人碎碎念了。目前〈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只收錄在《帝大誌vol.02:跳島連線》(2025年8月)裡,雖然帝大有討論,但暫時沒有公開販售。
以下摘錄幾則東海大學同學的期中考內容:
——
社會一B/李亭萱
我最喜歡「小島說話系列」馬祖中的〈遲來〉,可從三面向來賞析探討。
(1)人:因戰亂、軍事管理、政治因素等導致馬祖人無法按時與家人相聚、返鄉,因此家族記憶產生斷裂,文中的「橫亙、望鄉、剝裂青春」等都可體現出來。
(2)歷史:話語權的缺席,馬祖長期被「戰地政務」的軍事話語所掩蓋,在地的聲音、故事「遲來」被述說、被重視。
(3)自我認同:島民是被動捲入國族衝突的,他們的意願從未被尊重,長期的「被選擇」。而作者劉亦做為後代,透過書寫來挖掘、重建和承認這段被延宕的歷史,從而建立起「馬祖人」的身分認同。
地方意識與主體性的覺醒,用「馬祖人」的生命歷程,來訴出對島嶼自我發聲的渴望,從過往的「戰地書寫」轉為「在地書寫」,要求自己的歷史、聲音,來建構自己的家鄉。
-
法律系/張祐榕
我最喜歡「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我認為這是一篇能發人深省的文章。一開始是想跳過這篇的,因為看到內容分多個小節,讓我覺得複雜,沒想到卻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這是一篇談到金馬等離島地區所面臨的身分及處境問題,並提了沖繩當例子,雖然不同地方,但面臨的困境卻相同,甚至更甚。
作者在一開頭用了醞釀的過程來帶出他要訴說的事,用劉宏文老師為例,揭開馬祖的戰地經驗。
老實說,在尚未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對馬祖並無太多印象,只知著名的是戰地風情,卻不曾有過多的認識,而近幾年隨著兩岸關係逐漸緊繃,常聽大人提起「若中共打過來,金馬勢必留不住」我曾想那島上的居民怎麼辦,卻又聽其他鄉民說,其實他們並不會自稱台灣人,原以為是笑話,看完後居然能理解他們為何這樣。「台灣」對他們來說,真的是自己人嗎、會保護她們嗎?同島一命中的「島」包括他們嗎?台灣是他們的國家嗎?
在看完第一小節「國家來了」之後,我覺得很痛,馬祖人因講閩東話,被稱「自己人」的人當準通敵者防範,又被中國當間諜,抓起來審問、監禁,原本潔白的土地因為國家來了,以國為由,用島民的血去捍衛所謂的「國」。
看完馬祖和沖繩,兩個相似的遭遇後,明白了他們的創傷,還有他們與所謂的「祖國」之間的隔閡。他們未曾被真正當成自己人,歷史留下的傷痕仍在,他們被迫打了一場不屬於他們的戰爭,打碎了他們原有的生活,並且難以復元。這難道不是一場巨大的無妄之災嗎?
看完這篇,我覺得很愧疚,我可以理所當然的是台灣人,只因我生在本土,而這為了台灣流血受傷的島嶼,卻始終無法成為真正的台灣人,始終保持著一個禮貌的--一座離島的距離。
-
行政一A/陳柏維
在期中考的所有文本中,我最喜歡的是「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我必須說,這篇文章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這篇文章內容是從沖繩和馬祖兩座情況相近的小島為出發點,述說他們的無奈,從戰爭的前線,幾近被逼迫的為「國」貢獻,到後來又成為可割可棄的棄子,甚至沒人和他們說過一聲謝謝。
也許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這只是對我們這些本島的「理所當然的國民」來說,正如文章標題,馬祖人甚至是「不理所當然的國民」,我們理所當然地把他們當做前線,但從來沒問過他們,我們要求他們忠國,但甚至不曾問過他們是否認同這個國家,我們就這樣憑著所謂國家的大義,要求他們賣命,豈不可笑?
其實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有恨的,他的恨是對於那個逼他賣命的祖國,是那座島上將一切當作正常的人們,是的,也就是我,是我們,是我們一直以來當作無事發生的看他們受苦,是我們在他們歷經波折後還懷疑他們的忠誠,我們就是加害者,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讓他們為了不屬於他們的戰爭受苦。
以上這些其實就是我喜歡這則文章的原因,他把我們所做錯的事,化為文字,用力的刻在我的心上,即使閱讀時我感到難過和羞恥等負面情緒,但我還是喜歡這則文章,我甚至感謝他,讓身為本島人的我,有機會去面對這些,而在以後我也會永遠記得文章中的六個字「不同島,不同命」。
如果要從所有文章中選擇一篇加入高中課本,我可能還是會選擇「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我選擇這篇文章的理由事,我從以前到現在的學習歷程中,有關外島的文學作品,幾乎都是有關傳統文化、特色文化、風景旅遊等文學作品,不是說這些文學不好,只是我覺得,在高中這個思想最活躍開放,最有反思能力、尚未定型的時候,可以閱讀這種與我們日常資訊不同,甚至帶著批判的文學作品,這可以讓高中生們去看看不同的視角,去學會面對錯誤,我認為這篇文章能帶來的好處是不可限量的。
而我希望高中生能從中獲得的感受是不限的,或背痛或同情,或羞恥或憤怒,只要讓他們心中能有所波瀾,能對馬祖或沖繩的遭遇能有所共情,那就是好的,我不要求能夠具體學到什麼,只要他們能有所感受,我認為這篇文章能被閱讀,就有它的意義。
-
政治一A/王祉心
我最喜歡,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這篇文章站在一個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立場來書寫,身為本島人,也因為這篇文章開始反思,那些我理所當然認為的,曾經我也是理所當然的覺得:馬祖?不就是一個台灣的縣市,不過就是距離本島有些遠罷了?
但文章中的一句話:對於島嶼而言,國家是什麼?我才開始反思,對耶,他們似乎從來沒有表達過對於國家的認同,我們卻毫無邊界感的認為他們就是我們的一部份,距離比較遠的土地,但對於那些馬祖人來說,國家是什麼?我們又憑什麼以「國家」之名,惡劣的將他們單純的視為我們領土的一部份延伸。
-
化化/陳育甄
一、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
因為相比其他文章純寫思鄉與島上文化快消失的無奈和惋惜,這篇文有提到馬祖沖繩以前作為國家「共同體」裡的異己的歷史。日本在美軍侵略的戰爭背景下,正常人會覺得都在同一個國家應該會保護沖繩才對,但結果日本人反而是更懷疑他們是間諜,就因為他們講不同語言而殺害他們。文中還提到很多歷史的殘酷,像是嬰兒的哭聲會引來敵軍的注意,能解決的方式不是親手殺了就是交給政府殺掉。這一部分戰爭背景下的殘酷是讓我印象最深最覺得衝擊的一段,為了打贏一場仗可以犧牲掉很多人性,把自己帶入沖繩人民的處境想想就覺得很絕望,或許離島在國家裡,就只是戰爭下不值一提的犧牲品,裡面的一句話也讓我有感觸:有些人生來就可以理所當然的當日本人、臺灣人,因為我們生在本島。然而有些人拼死拼活的效忠,卻仍然不被重視,又或是像我們這一代一樣,不關心、無所謂,或許是因為文中說出了歷史的殘酷,讓我能具體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更能同理馬祖沖繩的經歷與得來不易。雖然〈救濟物資與信仰〉也提到歷史,但可能因為我有去過沖繩的緣故,對沖繩的反應比較大一些。
二、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
因為文本內把戰爭的細節描寫了出來,泯滅的人性、殘酷、誓死的忠誠,就只是希望國家把他們當作一部分,而不是因為國家不能輸,會影響到政府的垃佔與性命,所以才幫離島,然後打贏了又不理島民。以前的歷史讓讀者能更清楚了解這些離島被劃為國家的一部分有多麼不易,那背後的故事是先民用生命換來的。希望高中生能從中學習換位思考,看完他們的故事,能否共情,把自己代入離島人民的立場感受如果如今歷史再度上演,如果本島的我們經歷了馬祖沖繩的事,我們是否承受得了,再回到文中的「可割可棄」,是否又會有不同的答案,就算答案和原來一樣,是否多了些掙扎和愧疚。比起單純的介紹離島的特色和文化,我認為把以前的黑暗面講給大家聽,激發出大家的同情心和道德底線的認知,讓大家更能觸動,我覺得比較有用。
我:跟他們說來台北可以住在劉老師家。😌😌(開玩笑的)(可以喝下午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