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用宮廷劇比擬兩本記者的作品:《日常的中斷》vs《歐洲的心臟》
對A-po這次挺失望,無聊到難以想像,無比多情感或字句的俗套。請不用再特寫災民的堅忍,也不要輕易做出:「在這裡,受災與援助沒有區別,位置沒有高低,我們都是向災難學習的人。」(60)這種蒼白而且不符事實的結論。
教練發問:會不會是主題的關係,比較不關心?
應該不會,關於災難其實可以寫很深。比如柴靜用一章寫非典(SARS)在北京傳播時的醫療現場,得出新聞報導「挪動一吋要精疲力盡」的精確原則。我不知問題出在哪,是A-po筆有克制,還是根柢不足,出來的東西很浮面,篇幅又大,像被水稀釋了很多遍,Tell me something I don't know ok?
晚上開始讀《歐洲的心臟》,平平是記者寫的,但這本完全就對了,我也不懂為何會淪於誠品屠宰場六本500在叫賣,非常好看,梅克爾的每則故事都給人印象。我知道了,姑且這麼形容,《歐》是甄嬛傳,鏡頭跟著主角走,凡她經歷的我必經歷;
但《日》是如懿傳,要拍災民群像,每人都要哭都有臺詞,久了就成為浮光掠影。
#論宮廷劇佔據書寫的清宮帝國主義
--
(續讀《歐洲的心臟》)
好看!
從東德女兒梅克爾出發,途經脫核就綠,走向轉型正義(東德社運、檔案開放、清查黨產),無不樁樁件件打在臺灣掙掙扎扎的痛腳上。
我喜歡作者內心懷著清楚不過的問題意識,讓我想起最好時的A-po:《憂鬱的邊界》就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分分鐘回望臺灣的眼神。
甚至可以跟花亦芬寫德國轉型正義的《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匹敵。嗯,可能更有過之,記者的手筆還是比學者好,我都說厲害的記者是「百煉鋼化繞指柔」的功夫。(無誇大其辭)
有沒有臺灣記者寫日本相關議題的作品呢?每件事都跟德國背道而馳:重啟核電、拒絕戰爭責任,不覺得這對前軸心國可以當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來細細檢視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