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不到,沒有完整翻譯,看不懂的在以不讓句子怪怪和剝離上下文的前提下略過。原文出處:http://jbpress.ismedia.jp/articles/-/53907
--以下是翻譯--
標題:【「我們不是臺灣」讓中華民國煩惱的離島現實--曾經的激戰地「金門島」,島民的心永遠是中國人?】
(前略)呂秀蓮訪問金門時,在記者會上說:「臺灣太無情、太冷漠,當初若沒有金門,臺灣會有今天嗎?」形同批判蔡英文。
這天是八二三炮戰開始的第六十年,在這天前後,參加過戰役的老兵多達600人以上前往金門,追悼往日的戰爭。
然而中華民國現任總統蔡英文忙於外交出訪、薩爾瓦多斷交,而缺席了金門的活動。蔡僅止於在官方臉書聲明:「這場台灣保衛戰昭告世界,再多的砲彈,也不可能改變台灣人堅守家園的決心,60年前是這樣,60年後也是這樣。」卻連請陳建仁副總統代理出席也無。
因此,以年長者與金門住民為中心的反彈逐漸蔓延。在野的國民黨於同月18日在臺北市舉行了八二三炮戰的紀念,也形同展示了對蔡政權的批判。
中華民國最後的大陸領土「金門島」
現在幾乎等同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是一度在中國擁有主權的國家。但是中日戰爭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敗北,轉往臺北作臨時首都,從此成為實際支配臺灣島及其周邊地區的國家。中華民國在1950年代前半為止,失去了大陸的全部主要部分,1955年放棄了浙江省的島上據點(亦:大陳島撤退)。
在這之後,「中華民國」只剩下持續殘存的福建北部的島嶼馬祖,與同省南部的島嶼金門。這個領域於事實上確定後,發生了60年前的八二三炮戰。
1958年8月23日,中共的解放軍展開以「解放」金門--與廈門市一衣帶水的中華民國支配地區--的大規模軍事作戰。歷經一個半月與中華民國軍的猛烈砲戰後,以戰略目的達成為由告終。這場砲戰被稱為八二三炮戰,超過500位死者的中華民國軍頑強抵抗,成為廣為流傳的說法。
中共從1960年左右開始,展開沒有結果的斷續戰鬥,只在一週裡固定的幾天展開儀式性的砲擊(亦:單打雙不打),一直持續到1979年。相對的在中華民國,作為國共內戰最前線的小小金門島擠進了10萬名軍民,軍政統治下發布了島內住民的遷移限制,以組織民兵為始的總動員體制得以繼續。
在迎來中臺間軍事緊張的關係冰釋之後,金門縣卻遲於臺灣本島與澎湖島的五年後才宣告解嚴,縣議會的民主選舉要到翌年才實施。2002年開始,只在金門通行的貨幣才不再發行。
金門島可說是中華民國版的「基地島」(亦:應該是指被美軍基地化的沖繩),在徵兵制的臺灣,許多40歲以上的男性都有在殘存著「最前線」氛圍的島內執勤的經驗。作為島民,受軍隊全面管理地區生活的時代記憶也不會隨風而逝。
除了在二戰中被日本占領的八年以外,金門島是個幾乎一貫的延續著從1912年就建國的中華民國領地,即使放眼世界都是非常稀有的土地。(臺灣在戰前是日本領地,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在戰後都不是中華民國的範圍)
過去,在島被軍事基地化、又持續遭受砲擊,金門島民以此驕傲(pride)作為支持,認為自己住在中華民國正宗的(original)土地,因承擔守護中華民國體制而自豪。
過去的八二三炮戰是這座島歷史的象徵。因此,希望當今中華民國的代表蔡英文來島,也意味著島民感情的存在。
說「我們不是臺灣人」的住民們
島民希望蔡英文來島,乃是因為她是「中華民國總統」,而不是因為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反倒執政的民進黨在金門島內人氣極低。
「說真的,很討厭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時期進行的臺灣正名運動,護照上加了『TAIWAN』,『中華郵政』變成『臺灣郵政』(原註:之後又再變回中華郵政)但我們不是臺灣人,而是福建人、中華民國人。」
不久前,2013年4月筆者曾到訪金門,與當地人談話。中華民國從1990年代李登輝政權開始臺灣化,接著是陳水扁、蔡英文等強調「臺灣」認同的民進黨總統登場。
但是,金門人對此抱著複雜的心思。即使內戰後從中國大陸流入臺灣的外省人及其子孫中,有一部分人對於中華民國的臺灣化是排斥的,至少他們以居住地來講都是「臺灣人」。可是對金門島民而言,在這個意義上也始終不是「臺灣人」。
對金門島民而言,國家名稱不再是「中華民國」而變成「臺灣」,相當於被這個原本與自己無關的「臺灣」國給殖民支配。
「民進黨的黨旗就只畫著臺灣,那我們是不是不重要呢?」
正如從這樣的發言所得知,島內全然不支持民進黨。金門縣的選舉是以國民黨為首的藍營票倉,縣議員中的藍營議員約占成了九成。即使2016年1月蔡英文在總統選舉中狂勝,金門縣中朱立倫的得票數依然接近蔡英文的四倍。(擁有相似歷史背景的馬祖連江縣也是一樣)
行政區劃是「福建省」,在地理上又是中國大陸一部份的金門島,在中華民國的各地之中都是特殊的地帶。
不可避免的「向中傾斜」
從國共內戰平息的2000年代以降,金門島馬上與鄰近的中國大陸增強連結。許多島民在對岸的經濟特區,廈門市土地進行豐厚的投資。國民黨馬政府時期也引進中國觀光客。對於吸引中國大陸客,在地幾乎沒有過敏情緒(「allergic感情」,好難翻XD)。
金門島與對岸的中國領土廈門、泉州,即使在方言(閩南語,和臺灣的臺語是同系統的語言,與臺語不同的是沒有來自日語的語彙)層面,也屬同一種語言,也有親屬跨越金門島與福建省本土的例子。在金門島,與中國大陸積極交流的國民黨與新黨擁有眾多支持者,全島上下都是中臺融和的歡迎模式(mode)。
今年8月5日,長期煩惱於供水不足的金門島,開通了從對岸廈門市海底送水的管線。這個建設是於中臺關係良好的馬英九時代決定的,蔡英文政權對於開通紀念儀式表示為難,而在地則強行舉辦儀式。此外,當地對從中國大陸送電、兩岸直接連接的橋梁等建設的盼望也很強。
金門島與中國大陸的接近,和臺灣本土與東南亞各國的「向中傾斜」有不同的含意。因為島民毫無疑問,認為自己所在的土地是「中國」,自身是「中國人」。
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只有所謂民國與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民族與文化上是相同的。這樣想的人們在地域上與中國大陸締結了更深的關係,不能說是「壞」(惡),只是令人焦慮。
從1990年代開始民主化的中華民國臺灣,因與中國大陸對峙下的生存戰略,發起人權立國,成為自由的國家。臺灣採用了重視客家與山地原住民等少數認同的政策,也促進了市民的理解。但在也被稱為「第五族群」的金門島(以及馬祖島)的住民,臺灣人的關心從來不高。
雖然他們毫無疑問是「中華民國國民」,而不是「臺灣人」--。對於強化對中國警戒感的蔡英文政權而言,過去的歷史惡作劇般衍生而出的金門島住民問題,絕對是相當頭痛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