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燒毀你心中的金閣寺: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2018-09-27
燒毀你心中的金閣寺: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臺大臺文所 張文薰老師

(‧肌肉巨巨:三島由紀夫,來源: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54999898)
*我不喜歡三島練誇張的大肌肉、裸露拍寫真、獵奇的情慾取向與死亡。但,為什麼作家就不能這樣?
-金閣寺被描寫的所有震撼雄偉,都是為了最後一幕的燒毀所做的鋪墊;偶像、上師、教授、領袖、祖先、長輩、上司……這些權威,都將在青春的生命中通往燒毀
-「真正的自我」來自真正的搏鬥:「燒毀金閣寺」的過程;而那(該被燒毀、將被燒毀的金閣寺)就是你的一部份
-「虛實之間」:作為象徵/符號的金閣寺,必須藉由真正存在的金閣寺,才能得到眾人的共鳴與反省
-三島是律己甚嚴的創作者,雖然看似不受律法約束。但絕對的破壞須建立在絕對的紀律之上

(‧三島由紀夫的高橋一生時期,來源:https://tw.saowen.com/a/726222fcb112b37b2f9282ed6f313da756297f3f1dbb26f59a077b3744481f3e)
*昭和之子:三島由紀夫
-大正最後一年出生(1925),1945年20歲,1970年45歲自殺。
-從東大法科→大藏省(財政部)→作家,都不是反叛的結果,形同一直處在紀律之中,其作品的嚴謹與精巧也一直維持,即使他的暴烈與失控也是他的算計?但太過算計,會不會「成魔」?
*當我鍛鍊身體時我想的其實是……
-(寫了金閣寺之後才開始健身的)
-奪回生命/存在狀態的掌控權
-以自己的身體做為道場/舞臺,與傳統的對決、對本能的梳理(不低頭於怠惰、暴食的本能)、以身體為起點/個性/自我/秩序/命運
*我想成為雕像=被觀看,甚至膜拜
-「你幹嘛出來賣肉?」以身體顛覆一直以來的約束,以意志規訓慾望和任性,以此為基礎,使先天經由砥礪而更加強大
*重視「去達成的意志」(無關道德&宗教)
-曾自己開玩笑:「三島是雙胞胎,一個是在你們面前的我,一個是在閣樓裡的小兒麻痺患者。」--肌肉巨巨與小兒麻痺實則同為一體,他心裡有個不能對身體自由支配的存在,深怕不被看到,害怕肢體是扭曲的。這個自我,在他的各個作品中都能看到

*愛八卦的性向、鎂光燈下的明星(例:展示豪宅並擺拍)
*他意識到一個作家最好從頭到尾都是商品、被觀看,最好還能被膜拜的對象
*死亡:自己的意志傳達給他者並喚起行動,是何其僭越、天真的事--明星化的人氣,依然不敵「大眾」(鼓譟著、鬧騰著:「唉呀聽不清楚啦!」的大眾);他不是神,大眾亦不是他的信徒
*因大眾而來,也因大眾而死,將自己獻上了祭壇

-少被Kuso、二創的三島,因為他的死太政治性、太難被可愛/萌化--那麼,當代閱讀三島的方法是什麼呢?
*川端康成:「以真花精萃(v),編織而成的纖弱人造花。」--怎麼這麼麻煩?但,這就是藝術啊。人想仿製、超越自然的,意志與技術。
-三島的世界永遠有斧鑿自然的痕跡,如:金閣是透過父親轉述、水面倒映的抽象的美,纖細而脆弱的人造物
-《假面的告白》(1949)的悖論:帶著面具(假面)還能說是真心的吐露(告白)嗎?已然黏附於真膚一部份的面具[游坦之啦]
-《春之雪》(1965):沒事找事、自創的悲劇?三島邏輯:人要抗拒命運安排、創造反叛,但也因而注定會遭致不可預料而成為悲劇。

*為什麼金閣寺非燒不可?
-三面向:父親、語言、青春
-口吃被隔絕於語言之內的「我」,單方面接受父親的語言,承繼父親作為僧侶的職業
-以父的話與建構起真實,即便自身的實際體驗不如父的話語
-戰爭時期待與金閣合而為一(於美軍烈火中),便埋下了火燒金閣的伏筆
-僧侶卻有性慾,性慾時也會出現金閣的幻影
-把青春俗套場景寫得殘暴不堪,但那才/也是青春的本質
-今天決定死、明天又不死了,這種反覆也是青春的特質--如海洋一樣的反覆無常

*燒了金閣,決定活下來,必須負起後續究責,那就是出了社會,那就是人生必經

(‧燒毀後的金閣寺,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