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我可以跪求所有有可能分娩的女性、或者有可能讓女性懷孕的男性,都看一下這本書嗎?
作者質疑的是,懷孕、生產明明不是疾病,為什麼一定要進醫院?她舉出各國例子,表示台灣的生產方式不是全世界共通的SOP。
二十幾年來從聽媽媽阿姨抱怨生小孩好痛、暴揍爸爸,到近年身邊一一懷孕的女性朋友、表姐表妹,三十年如一日的生產經驗都是:疼痛、恐懼。
醫生好像恐嚇多過關懷,開腿躺在生產檯上也沒時間理你,護士還退貨、叫你晚點再來生......但其他準媽媽好像也這樣,反正寶寶平安就好。
但作者質疑「大家都這樣,就算了」只是息事寧人的假平靜,純粹把母體當成工具、分娩只是卸載,怎麼能創造快樂的媽媽,養出快樂的寶寶?
我幾年前因為嘉苓老師的貼文,開始追蹤作者的部落格,也才知道原來成為媽咪不只有進醫院,也有「居家生產」的選項。幫忙生產的不是醫師,是領有執照的「助產師」,她在產前用影片和模型教育準媽媽寶寶從子宮下降的位置,教導減痛的姿勢、會陰處按摩。
女生聞之喪膽,但又以為不得不為的「剪會陰」,yeah,作者完全沒有剪、也沒有撕裂!好厲害喔!她說非常感謝這些溫柔生產的知識,覺得這應該是全女性共有的資源,但大家都習慣不假思索把自己交付給醫療體系。
醫護人員後頭有沉重的時間、人力壓力,醫療者與病患(或孕婦等等,簡稱醫療使用者)又因為專業壁壘造成權威關係,溝通失調,引發醫療糾紛。醫療人員怕麻煩,於是更謹守無人味的標準化作業流程。
我當時轉錄作者文章,表示推薦所有產婦,若我是產婦一定超想在熟悉的家裡,而不是冰冷的產房,跟著貓貓狗狗、握著老公的手迎接寶寶。
但有生產經驗的朋友馬上質疑「這樣怎麼保障孕婦和寶寶安全?」我也語塞。看書才知道,產檢也是做得很勤勞,再三確認自己和寶寶都是沒問題的,才選了理想的方式生產,同時仍然與熟悉的院所保持聯繫,有緊急狀況可以馬上處理。
幸好一切都很平順喔。決定馬上寄書給表姐、也逼迫被頭胎經驗嚇到,表示不想再生的小媽咪姐妹立刻購入。(補充:雖然她說溫柔生產很棒,但堅持要無痛分娩XDDD)
祝妳好孕也要有好一點的配套措施、個人選擇的空間,在座的各位才更有動力增產報國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