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歌
作詞:曹格/阿丹 作曲:曹格 演唱:曹格
每天一大早 我起床心情好
你的照片在我床邊陪著我睡覺
我睡得很好 今晚要不要
如果我們這樣下去 幸福我找到
所以你不能跟我說你不要
我要看見你美麗的笑
如果你要快樂就大聲叫
男朋友甩掉 煩惱都忘掉
世界上只有開心是最重要
快快樂樂吧
是你讓我連作夢都會傻笑
留著口水刷牙洗臉 頭髮亂糟糟
愛情的美妙 小鹿在亂跳
為了你 我抽菸喝酒統統都戒掉
戀愛讓我的細胞都活躍
我要看見你美麗的笑
如果你要快樂就大聲叫
男朋友甩掉 煩惱都忘掉
世界上只有開心是最重要
快快樂樂吧
One Two Three
Come On Now
A B C
說快快樂樂 快快樂樂 快快樂樂吧
最後我始終沒有問這兩個問題,儘管它們如此基本。
又或許答案早就已在我的心裡,
好啦我知道很蠢而且懦弱我僅是需要另一位友善的先行者明確的告知、懇切的建言而已!
01研究社會科學能不能不對任何議題都有產出(觀點、見解)?能不能僅對自己有所共鳴的議題觀察進而論述?抑或在經過學問的洗禮後,我們都要有能力對所有社會議題進行產出?又或在正式就讀、經歷訓練之前就能有這樣的能力是必須?
02社會科學並不如自然科學(大多)能擁有絕對的「鐵律」,因此勢必得接受許多既有觀念、價值甚或背道而馳之論述的挑戰,我們必須反覆辯證、辯駁,才能逼近真實或達成共識。但能不能夠容許脆弱的社會科學家?欲在社會科學研究佔一席之地能不能不經過挑戰?
Day 1 社會學導論
01 《打牛湳村》和《南方》→不同年代的青春的互相影響
02 一雙鞋在世界不同角落創造的神話與悲劇
03 狗,cultural 非 natural
04 奶瓶不只是奶瓶,它提供機會使父親得以進入母親與嬰兒間,進而改變了一個家庭彼此的連結
05 社會存在於符碼
06 ME vs. SOCIETY
07 因為了解所以能改善,因為懂所以才了解何以改善。了解我與global的關係,於是我變得自信能負責
08 「更完整的理解」→開拓你的狹隘與混沌
09 穿透虛假的符號、回復語言的純淨
Day 2 社會運動
01 是什麼?我覺得…是一場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有目的性計畫性組織性的抗爭或申訴
02 喚起大眾對被忽略事務的關心(欲將想法佈散予無關第三者,並說服、求取其支持)
03 社會運動是弱者的武器、人為的創造物(一切皆是人為選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ex垃圾分類)
04 其實歷史上社運發生的時間並不長!我們除應了解社運為何發生同時也應關切人為何反抗又為何不反抗?ex納粹集中營內,連坐法互相監視控管,利用同儕壓力迫使人不反抗。同時內部組成分子社會背景差異巨大,階級、宗族壁壘分明,人際連帶土崩瓦解,無向心力開始並支持反抗
05 社運、反抗需要社會支持,缺乏應和反抗行為難以出現
06 反抗似乎是因為...「義憤」(moral outrage)
07 社運創造(形塑)了行動形式、文化象徵、組織
08 社運結果影響政府與人ex政府的新機構、社運者終其一生對公領域的關懷
STS‧科技與社會
01 當新的科技(發明)被設計,同時也設計了它與使用者的社會關係。販賣新產品的同時也在販賣一種價值
02 使用者與腳本(script):設計、行銷、使用(往往腳本也是性別腳本)
03 廣告連結了科技產品與性別符號
04 STS,科技與社會的相互形塑ex Langdon Winner的「技術物有政治性嗎?」:建立了某種社會秩序的技術安排、內在就很政治性格的技術(◎無心的、◎陰謀論)ex Moses阻礙到Jones Beach的路→形成只有少數人才能使用此資源的秩序
05 創造新女性,還是創造新機車?→簡單好用的技術被性別化、改善低車身及置腳空間而非試圖創造豪邁女?
06 使用者如何回應性別腳本?
Day 3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性別的社會建構
01 名字:作為一種象徵權力與性別期待 ex祥國vs玉芬 →如何形塑了自我認同?
02 Why patriarchy?父權體制充滿了矛盾…
03 父權證據:家庭作為父權的戰場:家庭內的分工、the second shift、姓氏與財產繼承
04 什麼樣的社會引擎能製造和維持這樣的父權體系?又,為何是父權體系而非母權體系?
05 「本質論」?父權體制是萬物的「自然」秩序?差異≠不平等!(平等:向上流動之機會相同)所以本質論=性別壓迫是人類物種的一部分?本質論無法解釋男女的組間與組內差距
06 重新理解父權體制:控制、恐懼、男人。核心:並非男人對女人的壓制,而是男人間的競爭(《性別打結》)男人間的關係,「控制」是其核心。控制剝奪男人與其他人建立連結(disconnection)。女人受壓迫非父權社會的重點
07 父權體制做到使男人恐懼:恐懼是最原始有力的動機。恐懼其他男人對自己do something。女人也會怕男人,但男人怕男人才是重點
08 藉由控制感保護自己,是男性在此體制下「阻力最小的路」,因此不應一味譴責單一男性
09 男人是透過父權的「男性凝視」來看待自己 ex並非真的「恐同」,只是恐懼被指認為同志(→不符合社會對男性的性別期待)
10 平等與解放的可能性?拆解父權體制的路上必然也充滿矛盾…
11 「讓教育向月經學習」反映長久對女性生理教育的忽視→正視性別差異與不平等的教育
12 gender-neutral vs. gender differences:勿過度強調性別差異
13 gender-sensitive education ex女生必須穿裙子?男生必須繡姓名?
14 社會讓(女)人對身體焦慮/身體的異化經驗
15 抗拒把「美」統一化、以男性凝視為主的綱領
16 懂得「看穿」:同情自己也超越自己
17 愛在哪裡?親密關係也是一種政治
18 女性主義的陰陽眼:性困擾即性別困擾(推薦《九降風》:逾越限界vs擔憂劈腿)
19 摩梭社會:親密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
20 尋找知識與理念的同志:個人即政治,集體就是力量
21 不再永遠只走阻力最小的路
22 夢想在遠方?Where are our role models?
23 男人對血統始終如一的擔憂、私有財產制的產生→「繼承」產生→血緣與姓氏之重視與綑綁
論文三選二之一
01 面具與人格(字源與字)
02 社會角色與人格是否分離?或為一體?
03 「社會」是什麼?有什麼與社會相對?有什麼在社會之外(或邊緣)?
04 放任瘋人→醫療化、常態化(使之由鐘形曲線兩端進入中間)
05 社會學的視野較法學寬廣,因為你不用作出明確具體的決斷,也不須急於找出支持決斷的理由
06 不必太投入(信仰)於一種學術語言
07 (社會的)抽象思考重要的是「體會」
論文三選二之二
01 記者無職前訓練
02 空間形構:人為的造山運動(人文地景或都市地景),國家、地方政府、地方菁英所組成的「成長網絡」(growth networks)
03 地方派系:強調領袖和追隨者間的對偶連帶,及連帶間的交易和轉移的本質。台灣的local factions多集中「縣」以下的層級
04 起源:傳統鄉紳勢力延伸、黨國政治深植地方之方式、自發性社會基礎為共同利益而合流
05 地方派系在民進黨執政後似乎式微,但現第二次政黨輪替或許因舊有優勢(如人脈)而復甦?
06 與建商之掛勾在房地產衰頹後金援崩散致使派系的「清洗」
◎感想
很多長久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並非如此想當然爾。
我們雖無法立即改變制度,卻能了解至少許多事情是制度造成的,並非個人的問題。
社會科學需要面對挑戰(哎),挑戰既有制度、價值和既得利益者。
社會學一如哲學是一場仰望星空最原始也最巨大的天問哪…(也是天答= =)
迴響(節錄XD)
很好的筆記耶,更棒的是,你把它資訊化了,我可以下載使用嗎?(認真)
你的頭兩個問題,我就我淺薄的知識試圖做出一點理解:
01 社會科學包含的面向很廣泛,當中包含著我很喜歡的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當中的數學除外)和社會學。這些科學都是嘗試對人的行為有所理解,並進而為人們提出解決方案,提高人們的福祉。你所提到「研究社會科學能不能不對任何議題都有產出(觀點、見解)?」如果不對議題有所產出,大概算是觀察吧,我覺得這是研究一個很重要、也很初始的一個層面,有了深刻的觀察,才能有解決方案。我認為,若一個學問沒有產出,只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卻不試圖解決問題,這個學問存在的價值是大打折扣。學問之所以存在,不就是解決人們朝思暮想的問題?
我覺得,人類本來就有趨向自己喜歡事務的天性,就如人們喜歡親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遇到自己有所共鳴的議題,自己也會比較有興趣深入了解,我相信這是非常自然而平常的吧。至於你問題中的「僅」字,我是持保留態度,人對整體知識的理解是越寬廣越好,即使不是這麼喜歡這個議題,多點了解也是不錯的(是不必專精啦)。
我覺得(又重複了一次這個詞彙,我的辭庫有點不夠= =)在正是讀大學之前,有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個詞一直缺乏良好的中譯,原諒我打上英文]是很好的,可是並不是必須,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訓練這種能力的地方。如果你本來就是個大造型師,還需要去當洗頭小弟/小妹?
02 其實我不太懂你所謂的「脆弱」,可以請你更詳細說明嗎?
就算是大師,也是會犯錯的。
金融炒手索羅斯叱吒投資圈多年,遇到今年這個詭譎多變的投資環境,他手中的投資組合從年初到今也虧了10幾%(剛好今天早上看到這個新聞)。
一個理論之所以堅實,必定是經過千錘百鍊,經過同僚不斷地修正(感謝與我們意見相反的人),才能誕生。
權威也是挑戰出來的,挑戰到沒人敢挑戰,大概就是權威了。
以我為例,我現在還是不敢質疑數學存在的必要性(笑)
因為看到這篇迴響太高級逼得我不能不上來迴響迴響一下= =
所以你認為我們可以不要有「產出」但最好能夠「觀察」(或說「了解」或「透視」?),
意思是不必「提出自己的見解或任何解決的辦法」而必須「直視議題的核心或至少能夠完整表達議題的背景和脈絡」
謝謝你關於這點給我一個很好的方向:)
其實困惑開始醞釀時,我自己假想的背景就是在面試中,教授臨時拋出議題希望我能給一些有基礎「社會透視能力」(自創的詞XD)或你提及的「批判性思考」(還要符合教授口味&程度)的建設性回應
我一直質疑自己是否擁有這種能力,所以才說需要「友善的先行者的告知和建言」
這兩題的共同出發點就是我的怯懦…或說是對自己的懷疑吧!
我擔心的不只是「犯錯」更是許多(你認為我們應該感謝的)與我們持相異看法的人,
對我的看法提出的挑戰。從來就知道這條路上不可能沒有逆風砂塵崎嶇顛簸,
只是每當想到那些自己信心滿滿(或是膽戰心驚)提出的見解啦論述啦,
被學壇先進、社會輿論睽睽眈眈,甚且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便不敢往「學術」的遙路瞻望。
不知道社會科學是否和文學一樣是「一趟私密的、孤獨的旅程」,
如果有幸發展成「研究團隊」在共同理念的精神後盾下我才能變得勇敢吧!
(當然團隊內部亦絕對不可能排除意見相歧的情況,so...我還要再鍛鍊我自己吧!!!ˊˋ)
我本來想引用我很喜歡的作家張曉風對辯論的看法結果找不到原文= =
PS因為你提到太多我的小秘密所以隱藏原文用節錄版回覆之XD
還有出去一趟發現大家英文都超好= =...
我好開心有人稱讚我>//////////////<
回覆刪除----------
其實,我覺得,在營隊中,有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使用了很多很巨大的名詞,聽起來或許很絢麗,但有時候很明顯地,這些名詞是為了使用而使用。
下課的時候,有人圍在老師旁邊問問題,問說該怎麼準備面試,老師很輕鬆地說,大部分是針對自傳問問題,並不會問什麼刁難的問題,還要我們別擔心。
老師們在面試學生的時候首重的應該是學生的特質和對這個系所的積極程度,如果是為了測出這個學生學問有多好,用紙筆測驗不就得了?我私自認為,在面試的時候使用過多不合宜的專有名詞,反而會讓老師們覺得考生在賣弄學問。老師私下聊天時,也不是滿口專有名詞的。
我上課(在營隊也好、在學校也好),回答問題時也常出錯啊!出錯也沒甚麼好怕的(或許我是班上幾個特愛問問題的學生,把課堂當家教?),反正經過這幾年下來,我漸漸能夠承受出錯的羞怯。
而且,我覺得,書越讀越多(或說是接受教育的期間越長),在某個程度上,人們的思想是越來越相同。例如,在我們學過比例原則後,看到環保局因為某甲亂丟垃圾,不明就裡地直接以最高金額處以某甲罰鍰,很自然地就覺得環保局決策有問題,而不會考慮其他層面(如某甲當時真的很機車?!)。(或許這個例子舉得不夠好?)
社會科學本來就沒有答案,被人相信得多的成為金科玉律,少的就沒沒無聞,不過這種現象隨時可能隨著歷史變遷而翻轉。
「一趟私密的、孤獨的旅程」這句話我好像在哪看過,是某人說過的?
PS 我沒有提到你太私密的問題吧XD
去了營隊之後,真的覺得大家都超強的,也討論了很多和平常生活圈的朋友不會討論的問題,很值得。